第118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儒家典籍!呵呵,諸卿以為這五策如何啊?”
見李世民又問了一遍,那溫彥博頓時出列道:“微臣以為,此策謬矣!其一,那編練突厥成軍,其軍何人可控,何人能馭?其二,為何遷突厥於江南,而非燕趙,要知江南之地,氣候大異於塞外,如是水土不服,其必生亂。其三,通婚嫁娶之事,若是由官府強行要求,恐怕會有後患啊!”
此言一出,那魏徵也出列道:“若是遠遷江南,所費巨靡,恐得不償失啊!”
李世民沉吟片刻,向其他大臣問道:“眾位卿家的意思呢?”
長孫無忌捻鬚笑道:“微臣對著五策倒是挺贊同的。尤其是後面三策,與突厥通婚,禁其文字,教其幼子,幾十年之後,這些突厥人那裡還會記得突厥,只會說漢話、寫漢字,只記得自己是大唐人!此三策甚妙,微臣贊同!”
房玄齡也說道:“選江南之地,看似遙遠,卻是非常合適!有運河之便利,二十萬眾數月即可到達江南。雖說其間會阻絕航道,但若欲求長遠,斷這短短的數月又有何妨?至於水土不服,生出亂子,我大唐既然能在草原上滅了突厥,難道還害怕那些離開草原的突厥人麼?況且其精壯已在軍中,他們有何能力可亂?待到婚姻一通,風俗文字一變,誰還會去亂?所以微臣亦是贊同此五策!”
李世民聞言,不由微微頷首。
張允文聽得長孫無忌和房玄齡如此支援自己,心頭當下鬆了一口氣。
這時候,李世民卻點名道姓的說道:“張允文張愛卿,你且說說你對這五策的意見?”
頓時間,朝堂中眾人的目光盡數集中在張允文身上。許多人開始猜測,為什麼李世民別人不叫,偏偏叫這個張允文呢?
張允文心頭暗暗叫苦,昨夜你還透過汝南之口,讓自己少摻和朝廷中的事,今日怎麼把自己給推上前臺來了?心頭雖是叫苦連連,但臉上卻無半點異色,口中說道:“啟稟陛下,微臣以為此五策尚有不足之處!”
李世民頓時頗感興趣的說道:“哦,那你且說說,還有什麼不足之處?”
“應該每隔一段時間便由當地組織一場憶苦思甜大會,讓突厥人好好回憶一下當初他們在草原上是如何的吃不飽,每年要靠掠奪糧食維持生計,而如今,到了大唐,頓頓有飯吃。要讓他們不要忘了大唐的恩德。在每次吃飯之前,都得高聲說道:‘我是大唐人,我深情的愛著大唐!’之類的話語。這樣反覆的做下去,五年十年即可見效!”
“嗯,還有,安置時一定要徹底的限制突厥人的習俗,取消繼婚,甚至不允許他們放牧,只准其耕作。至於那支突厥軍隊,只要大唐將其親眷家屬掌握手中,就不怕他們懷有異心。況且可以派遣軍事學院畢業的學員在其中擔任低階軍官,這樣就可以牢牢控制住這支軍隊!”
張允文說道這裡,便訕訕住口:“呃,陛下,微臣能想到的就這些!”
李世民點點頭,還沒說話,一邊的孔穎達卻是冷冷說道:“挾人親眷而逼其作戰,此乃不仁之舉!難道張將軍要讓陛下背上不仁之名麼?”
張允文聽得這種那個言論,不由哂笑一聲:“孔大人此言嚴重了。將士在外作戰,親眷留質國內乃是必須之事,怎能算得上不仁呢?再者說了,這突厥軍乃是做募兵之用,專司戰鬥,豈能不留著一手?”
孔穎達自知此言難以駁倒張允文,也不再言語。
而這時,溫彥博卻道:“突厥風俗豈是那般易移?一個不好,即要造成動盪!”
張允文看了一眼溫彥博,又看看房玄齡:“房大人剛才說過,突厥當年身在草原,我等便不懼,如今在江南,又豈會怕突厥?微臣認為此言很有道理。自古一亂一治,大亂之後方得大治!不要怕出現動盪,只要能撲滅動盪之後,雷厲風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