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心急,畢竟官場上本來就講究拉幫結派,無論他個人的能力再怎麼強,可若是沒有別人幫襯的話,那也根本成不了什麼事,所以他也開始召集自己以前的一些故舊,並且開始與焦芳一系的人開始競爭。

嚴格來說,張彩也算是焦芳的學生後進,當初張彩之所以能夠與劉謹相識,還多虧了焦芳的提攜與介紹,不過張彩這個人的野心很大,以前焦芳做首輔時,他就起了取而代之的心思,所以張彩也早就自立門戶,以前門人弟子並不比焦芳少。

但是很可惜的是張彩以前的故舊大多都與劉謹有關,現在是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能夠趕到雙嶼港的人實在不多,所以暫時無法與焦芳一系的人競爭,這也讓張彩憋著一口氣,開始拼命的在周重面前表現自己,希望能夠靠著自己壓倒焦芳一頭,這樣自己一方人少的缺點也就能夠得到彌補。

對於張彩的舉動和心思,周重都看在眼裡,甚至平心而論。張彩的確做的要比焦芳出色。畢竟焦芳的年紀實在太大了。許多事情都是力不從心,不過周重卻絲毫沒有提拔張彩的意思,因為他知道像張彩這種人,只可以用其才,但卻絕對不能讓他得勢,否則他這個總督搞不好會被張彩架空,所以他對張彩的表現雖然給予了不少獎勵,但每次焦芳也都會得到同樣的獎勵。這使得張彩一心想要壓倒焦芳的打算屢次落空。

焦芳與張彩的到來使得周重身上的擔子一下子輕了大半,同時總督府的運轉也終於走上了正軌,他終於不用在政務上花費太多的精力,可以有時間多陪一下家人,順便更考慮一下自己在三個方向上對大明的佈局。

不過焦芳和張彩的到來也並不完全是好事,比如他們將自己的門人故吏也安排到總督府中,這就使得總督府裡的官吏被焦芳和張彩把持了近半,這可不是一件好事情,特別是焦芳和張彩都是北方人,他們對南方的官吏十分排斥。結果這也造成了總督府中南北官吏之間的對立,甚至已經發生了數次的小衝突。

說起南北之爭。這並不僅僅只在後世出現,其實在明朝時,南北之間的紛爭就已經出現了,這種情況最先出現在官場上,當初朱元璋建立大明,收復了前宋失去的北方故地,這裡的漢人幾百年間受到無數的戰爭摧殘,特別是文明的傳承,更是元氣大傷,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北方讀書人的才學要比南方讀書人差一些,甚至有一次會試之時,錄取上榜的竟然全都是南方的舉子。

對於這種情況,明初的皇帝也是大為苦惱,畢竟無論南人還是北人,他們都是大明的子民,若是朝堂上都是南方人做官,那對北方人也是不公平的,所以後來乾脆就設了南北兩榜,每次會試南北分開錄取,錄取的比例也經常變化,但一般來說總能保證南北雙方都能有人出仕為官,後世高考的各個高校按比例在各省招生,也是向大明的這種科舉制度學習。

也正是有了這個南北分開考試,結果就使得官場上也就分為南北兩派,南方官員與北方官員彼此看不順眼,甚至出現南方人出身的高官提拔南方人,北方人出身的高官提拔北方人的情況。而且總的來說,南方讀書人在學問上的確高出一疇,因此官場上總體來說還是南方人佔優。

比如當初的焦芳,就是飽受這種南北歧視之苦,本來以他年輕時的政績,早就可以進入京城為官,可就是因為幾位上官都是南方人,結果對他大加壓制,使得他是氣憤難平,這也使得焦芳在得勢後,對南方的官吏大加打壓,這也給他樹立了不少敵人,後來南方的讀書人對焦芳大加汙衊,使得焦芳在歷史上的名聲並不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當初焦芳之所以與劉謹勾結在一起,其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劉謹也是北方人,兩人在官場上同樣要面對龐大的南方官吏群體,比如李東陽和謝遷等人,都是南方官員的代表,所以他們兩人就是天然的盟友。後來在焦芳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