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潘家堡子與蘇家堡子腹背相連,中間僅隔2米許,堡門南北各一,均為邊長30米的四方堡,環壕、望樓齊備。潘氏與張氏互為姻親,世代和睦相處。更小者如安家川村的家堡,東西長22.4米,南北寬18.4米,有效使用面積只有0.6畝。堡牆高8米,厚3米,北牆開堡門。另建普通圍牆,圈圍家堡於其中。雖然袖珍,卻是按規範夯築並具有防護功能的堡城。其中蘊含有大量的地方歷史資訊,包含著數百年來隴原中部地區的社會發展及政治軍事狀況的具體歷史情節,而且能夠看到古代與近代,地區歷史及民族的諸多連線點。因此,在歷史動亂和當今安定和諧局面之間,不僅能找到感性認識的材料,也能歸納出諸多的理性觀念。

清康熙四十六年(1781年),渭縣及鄰近地區回族群眾因教派衝突而引發事件,並遭清軍鎮壓。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回軍7000多人據守渭縣寺子川鄉的石峰堡,遭遇大軍圍攻。爆破,死傷慘重。同治年間,甘肅發生了大規模的反清回變,事變過程中,也出現了民族仇殺。從同治元年至同治八年(1862年—1869年),渭縣連年兵燹,大部分民堡都有過攻守經歷。諸如“南家石堡陷,死民兩千餘”,“西鄉十餘堡皆破,共死傷民一萬多人”,“攻隴陽堡,未克”,“夜入渭陽堡,民勇力戰獲勝”之類的記載觸目皆是。所記發生於全縣民堡的攻圍事件不下百起。在這些攻圍事件中,不論是村堡還是族堡、家堡,都發揮過重要的軍事或準軍事作用。

時過境遷,如今這些堡子孤零零的,似乎和父母親一樣,守望著這塊天地,堡子旁的這塊天地,也失去了曾經的輝煌,就是臨近的那些地也都變成了草畜地,一行行的苜蓿,靜靜地,在微風中搖曳著。那些飄飄然的野雞們,悠哉悠哉地,從苜蓿花裡踱出來,呼朋引伴,在這靜靜的、空曠的山野裡,做著自己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