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平漢路以西的漢水沿岸及大洪山區,廖磊的第21集團軍留在大別山區,開展敵後游擊戰;薛嶽的第一兵團仍於九江以南抗擊敵人,並可視情況退往湖南;第二兵團依託幕阜山,掩護西面的粵漢鐵路;羅卓英指揮武昌以南金牛方面的作戰,掩護各軍撤退;整個武漢城區只留衛成部隊一個旅的正規軍作象徵性的抵抗。

鑑於餘漢謀和第四路軍對日作戰不力,蔣介石和大本營經過幾天的討論之後決定免去餘漢謀上將的第四戰區司令長官的職務,由第九軍團總司令高飛接任,並命令第九軍團備部立即向廣東進發,力爭把日軍驅逐出去,最低限度也要把戰線穩定在韶關一線。

大本營的這一任命可以稱得上是神來之筆:第九軍團聞名天下,加之在戰場上的卓越表現,很容易得到廣東軍民的支援。

接到大本營的正式任命之後,高飛把集結在景德鎮的五個師分威兩足各,其中第60師、第26師和新二師向贛粵邊境推進,經南昌、吉安等地進入廣東,與第四路軍匯合,確保韶關,暫編第一師和第53師與集團軍總部一起向福建進發,在福州補充之後再繼續南下,從汕頭向南推進。此外,留守馬當的第167師和新四師撤退至景德鎮一線佈防,鞏固南昌的側翼。

10月24日,蔣介石正式下令放棄武漢的命令。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武漢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鄭重宣佈**自動退出武漢。同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機關報《掃蕩報》和中國**的中央機關報《新華日報》分別發表了告別武漢的社論。

24日晚,作為戰時最高統帥的蔣介石和航空委員會秘書長的宋美齡乘飛機離開武昌飛往湖南衡陽。**中央駐武漢代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周恩來和《新華日報》也在這一天乘機飛離武漢。同時,武漢城內中國守軍按計劃開始撤離,至25日夜全部撤離市區。

武漢會戰歷時4個半月,以中**隊主動撤出武漢而告結束。

雖然就戰役而言,日軍佔領了武漢三鎮,中**隊英勇卓絕的武漢保衛戰是失敗了。但是,從戰略意義上來說,日本並沒有能實現其戰略企圖,取得預期的勝利。

日本大本營原以為迅速攻佔武漢,就能迫使中國政府投降,結束對中國的戰。但是,中國政府並未像日本所期望的那樣因武漢、廣州的失守而投降,中**隊主動退出武漢後,1O月31日,蔣介石發表《為**退出武漢告全國國民書》:

“保衛武漢之軍事,其主要意義原於阻滯敵軍西進,消耗敵軍實力,準備後方交通,運輸必要武器、遷移我東南與中部之工業,以進行西南之建段。今者我中部及東南之人力物力多已移植於西部諸省,西部之開發與交通建設,已達初步基礎。故我守衛武漢之任務已畢,目的已達。且抗戰軍事勝負之關鍵,不在武漢一地得失,而在保持我繼續抗戰持久之力量。自今伊始,必須更哀慼,更緊忍,更踏實,更刻苦,更勇猛奮進以致力於全面之戰爭與抗戰根據地之充實,而造成最後之勝利。”

武漢會戰對整個戰局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日軍在這次戰爭中死、傷、病近十餘萬人,更重要的是其全面進攻的銳氣大大受挫,經此一戰,日軍速戰速決,迅速解決“中國事變”的國策實際已經宣告破產,迫使其不得不繼續擴充軍隊,在中國戰場這個泥潭裡面苦苦掙扎!

到武漢會戰結束的時候,日本已經把陸軍的34個師團當中的32個投入中國戰場,然而卻滿足不了繼續作戰的需要,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日本大本營決定再次擴軍,增加八個新的師團,以應付不斷擴大的戰場,同時開始不斷抽調駐紮在東北的關東軍的骨幹,充實到中國戰場的前線,希望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