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見光。但是這個境界是自然的,萬萬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會見光,但為幻境,非為真(性)。許多煉氣功的人士,往往就是進入魔境,不自覺察,真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須要用“若有若無,似看非看”的意思,在無意有意之間,不可著意,又不可無意。自然而然,這就對了。

心神微微放於“祖竅”,就能出現自己的(性)光。初則點點,飄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億;開始似乎由外而來,發現之後,此時以心神稍微收攝之,凝定之,即以意照於白光中,此為聚(性)之功;繼之由點而漸漸凝聚成片,片片而來,由外歸內,慢慢聚起;再繼之則時聚時散,難以固定;如愚昧最後終於成為一片,而無波動,如此真(性)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靜。

光是(性)有表現,觀光即知自大(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生即定,光滿(性)即滿,光圓(性)即圓。王重陽祖師當初描摹其形狀曰:“圓陀陀,光灼灼。。。”圓者,是言其沒有不規則的形狀,灼者,是言其沒有黑色的漏洞,這樣才能到達“(性)光”的最高境界。進入這一境界,生死可了。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備極高功德,就不可能達到。

觀光的功夫,雖用“觀”而其實不是在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煉此功,須循序漸進,由光小而到光大,由弱而到光強,從波動鴯以光定,從片片而光聚。亦有人修煉多日,兩眼漆黑,而從未見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聽息”與“觀光”之道。雖似有為,其實無為;無為之中,無所不為。雖曰聽息,其實無聽;雖曰觀光,其實無觀。聽息無息,息聽於無;觀光無光,光觀於無。無息之息,謂之真息;無光之光,謂之真光。由此參悟真靜。

“觀光”的方法,在古代道書上面又叫“回光”;聽息之法,在古代道書上面又稱“調息”。因此此入所講的靜功修煉法,古人又稱為“回光調息”。

《丘祖秘傳大丹直指》論述“回光調息”說:“其法自兩眼角收心一處,收到兩眼中間,以一身心神,盡收此處,所謂‘乾坤大地一齊收來’是也”。

回光之法,還有另外的含義。是在觀光之後,還要將此光照入下丹田,進一步再去做煉氣的功夫,這個須要和築基的第二步功法――吐納結合煉習,在吐納法中再作論述。。。

3、靜功止念法

靜功的關鍵,在於入靜;入靜的關鍵,在於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雜念,然後一心一意地去做靜功。往往有的人,平時不覺自己腦海之中存有雜念,及至靜坐之時,什麼念頭都來了。只有透過靜功止念之法,去除雜念,才可能把靜功做好。

(四)修真典籍

自太古以降,修真漸由追求長生演變為冀望成仙飛昇,作為修真理論的典籍也逐漸由質樸而趨於玄幻,明清之世更近於志怪者言。大略而論,下述典籍或可作為當時修真理論的代表作:

1。道德經(老子)、南華經(莊子)、列子、文子、關尹子、大學、中庸、抱朴子(內外篇)、清靜經、心印妙經

2。破迷正道歌、敲爻歌、百字碑、大道歌、靈源大道歌、青天歌、永嘉證道歌、(陰)符經、黃庭經、周易參同契、入藥鏡

3。張三丰全集、黃元吉文集、古書隱樓藏書、鍾呂傳道集、靈寶畢法、指玄篇、大丹直指、悟真篇、青華秘文、金丹四百字

初學者看看田誠陽的《中華道家修煉學》

道教的一個習慣就是“不得其人不傳”,故密室藏珍而不為人知者眾。另唐宋兩代,修真有成者甚多,惜未作系統論述,此處不便列舉。

修真,從字面解釋就是透過修行求得真我,但現在都被人給誤解成什麼成仙成佛的!修真就是透過對自身的不斷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