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府制度。宋代的軍州想要升為府,必須是和皇帝有關係或者在經濟政治文化某一方面很突出,比如當時宋寧宗龍潛時候的明州,在他登基之後改名“慶元府”;又比如蘇州作為江南核心城鎮,經濟文化發達而被賜名“平江府”。對此葉應武作出了適當妥協,宋時留下來的各府遵循舊名,不再更改,但是以後也不能這麼簡簡單單的另行新增,和皇家有關的軍州不能再輕易升格,只有當不得不面對重大威脅或者有重大政策與該城鎮有所關聯的時候,才允許升格,其設立的條件按照後世的理解有些類似於經濟特區。
同時各行省也要著重於提升各府在帶動周圍各軍州經濟發展上的能力。從而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尤其是江淮州府要著力帶動北方州府和南洋州府的發展。
至於各行省的話事權,交在本行省安撫和巡撫手中,安撫主管軍政,巡撫主管民政,同時御史臺也會派遣監察御史在各行省巡查,翰林院和學士院會派遣學政負責一個或者幾個行省的教育問題,從而保證朝廷上三分天下的三部分實力,在一個行省中都有體現。
同時又因為監察御史是代天巡狩,來往於各個行省之中,每個行省停留時間不會超過兩年,從而在根本上杜絕地方官員勾結成奸的可能,儘量保證監察御史能夠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至少現在御史臺是掌握在陳宜中的手中,這位陳相公有時候雖然手腕軟弱了些,但是絕對是油鹽不進的主兒,誰想走後門都沒這個可能,被逮到了基本就是死路一條。
至於之前的沿江制置大使、安撫大使等等都撤銷,只有在舉國臨戰的時候,才會派出朝中右丞相或者兵部尚書臨時擔任各行省統兵大使,節制各個行省的軍隊,而在平時各行省內屯駐的主力戰軍一般不會相往來,從而減少軍隊結黨營私的可能,同時主力戰軍的調動,需要巡撫、安撫和當時行省中監察御史三人共同同意才可,進一步避免藩鎮誕生的可能。
至於皇帝以後會不會分封郡王,那就是後話,畢竟現在葉家子嗣不多,葉應武這一輩也就只有葉應及一個兄長,還遠遠沒有到分封親王的地步。尤其是葉應及尚未不惑,精力正旺,自然也不願意當一個閒散的郡王。葉應武知道這個兄長素來沒有什麼雄才大略,不過做事卻是腳踏實地,所以也就隨著他去了。
雖然朝野之中都已經預料到了大明在軍事改革之後必然緊接著對民政制度下手,為此京城紛亂的雨夜中更是鬧得不可開交,單單是禁衛軍抓人就抓了兩天兩夜。心中已經有了準備,不過當這民政制度頒佈出來的時候,朝野還是一片譁然。
行省制度,幾乎是一個嶄新的名詞,出現在所有人的嘴邊。無論是士子書生,還是商賈農夫,在閒散之餘多多少少都會討論一番這行省制度。大明繼承了前宋豐厚的家底,民間的受教育水平遠遠高於其他時代,甚至農田中耕作的農夫多多少少都能認識幾個字,再加上有宋以來,朝廷對於民間輿論管轄素來寬鬆,甚至當初徽宗皇帝和京城名妓李師師的緋聞鬧得滿天飛,汴梁街頭巷尾可以說人盡皆知,朝廷卻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也導致百姓們對於議論朝政有著濃厚的興趣。
尤其是這行省制度絕對不是在原來宋朝制度上小修小補,而是幾乎等於推翻重來,把唐時候開始劃分的道、宋時候延承改進的路制度直接丟進廢紙堆,取而代之的是嶄新的行省。
不過對於朝野之中的議論,葉應武並沒有多管,只是讓六扇門注意控制言論走向即可,而文天祥他們更是忙著一一落實,哪裡還有工夫管這些。
當然了,朝野議論是可以的,但是絕對不能有什麼意見和反對,這是葉應武的底線。伴隨著這一道聖旨的頒佈,大明的各處主力戰軍,包括天武軍、神策軍、神衛軍、鎮海軍、宣武軍、天雄軍、荊湖軍、兩淮軍、靜江軍、邕州軍等等都已經全面出動,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