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會不會揮師向西,進攻他們蜀國。
心裡雖然有了警惕,但蜀國依舊支援叛軍向廣州進攻,只是,蜀國的大軍靜靜的駐紮在興古郡,完全不去支援叛軍,而是坐山觀虎鬥,隨時掌握大晉與叛軍作戰的情況,以不變應萬變。
######
晉軍主力,一路向南,很快便進入了九真郡的境內,越往南道路越難走,大軍行動可謂極為不便,後勤補給所需的大量物資,運輸起來極為困難,大軍的行動也變得緩慢起來,每日只能行走二十里,否則,後續的糧草就可能要供應不上了。
為此,華安很是好奇,叛軍十萬大軍向南進攻的時候,可謂日行百里,他們是如何運輸糧草的呢?在進行了一番調查後,華安才得知,他們的糧草只有三成是來自後方的,七成的糧草都是從附近的村鎮和塢堡徵集的,自然少了許多運輸的麻煩。
北伐軍也試著向附近的塢堡購買糧草,但各個塢堡以糧草有限,只夠自己食用為由,大部分都拒絕了北伐軍的要求,而北伐軍也不能發兵強行搶奪,否則,這裡的塢堡都將倒向叛軍,整個晉軍的處境將更加困難。
怎麼樣才能解決糧草的運輸問題呢?華安取過大帳中的交州地圖看了一眼,突然眼前一亮,交州叢林縱橫,陸路交通極為不便,但交州緊靠大海,若是將物資裝上船,從海路運輸,將大大減輕後勤的壓力。
在仔細研究一番地圖後,華安覺得應該讓後方的物資,首先由陸路運至紅河北岸的定安城,而後裝載上船順著紅河的水流進入大海,最後沿著海岸線向南運輸,這樣一來,後勤的難題就解決了。
華安的這一方案,省去了中途許多屯糧的據點,也為晉軍省出了大量的護衛,讓晉軍主力可以全力的進攻叛軍,為此,得到了廣州刺史鄧嶽的支援,隨後便傳達到了後方負責運輸的隊伍。
既然後方物資透過海路運輸,那麼晉軍主力也需要佔據沿海的城池,或者靠近大江的城池,這樣才能順利的接收物資,為此,華安率領北伐軍主力,急襲馬江兩岸的移風、津梧二城。
第三百零七章 胥浦城下
移風、津梧二城易攻難守,叛軍懾於晉軍主力部隊的強大戰力,主動放棄此二城,後退至九真郡的首府胥浦城。
胥浦城是座易守難攻的堅城,叛軍一路連續後退,到了這裡終於有了立足之地,叛軍一面收攏潰散的部眾,一面從後方的日南、九德二郡調集援兵,部眾全部集結之後,叛軍的人馬已經高達八萬。
這幾乎是叛軍全部的力量了,而叛軍之所以會集結如此多的兵馬據守胥浦城,是因為胥浦城對於叛軍來說,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是叛軍向北進犯的橋頭堡。
看地圖便可以發現,九真郡位於交州的中部,完全卡住了交州南北交通的要道,佔領九真郡向南可以控制交州南部的大片土地,向北可以隨時進犯交州北部,而胥浦城作為九真郡的首府,處於整個九真郡的中心位置,守住胥浦城便是守住了整個九真郡,更可以保障南方九德、日南二郡的安全。
而且,除了胥浦城城池本身易守難攻之外,城池周圍山巒迭起,叢林密集的特殊地形,也非常適合叛軍發揮叢林戰的優勢,為此,叛軍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在胥浦城周圍與晉軍主力決戰。
叛軍的全部八萬人馬,除了兩萬駐守胥浦城之外,剩下的六萬大軍一分為二,分別在胥浦城東北和西北五里處紮下營盤,如此一來,三支大軍成犄角之勢分佈,形成了防禦晉軍主力部隊的陣型。
對於叛軍的部署,晉軍斥候經過一番細緻的偵查,已經完全掌握了叛軍的兵力和部署情況。
叛軍兵力雄厚,依託胥浦城部成品字形陣型,對進攻的晉軍主力部隊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為了徹底的剿滅叛軍,晉軍各軍將領在華安的中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