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還是被雲飛抓了起來,將其提到桌上,雖然他已經儘量小心,但還是壓得桌面微微一震。壓住心中的好奇,雲飛才緩緩將包裹開啟。
包裹內的東西,包裹得並不是很嚴實,只是眨眼的工夫,雲飛便將包裹開啟,但當他看清楚裡面的東西時,不由露出一絲疑惑的表情。
包裹之中,並非金銀、更非寶物,只是一塊平平無奇的石塊,這是一塊方形石塊,長約一米、寬半米,上面坑坑窪窪,一看便知經過了無數歲月的滄桑變故,甚至石面四角都已經被磨平。
石塊表面,有一副丁淡墨畫似的陰影,衣褶皺紋,隱約可見,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畫像。看那畫面上之人,似乎是一位打座的老僧,只見他端端正正的坐著,兩腿曲盤,兩手作彌陀印,雙目下視,五心朝天,似乎處在入定之中。“達摩面壁石?”
看到這一幕,雲飛腦海中卻是出現一個熟悉的名字!
“少林一塊石,都道是個人,分明是個人,分明是個石。石何石?面壁石。人何人?面壁佛。王孫面壁九年,經九年面壁,祖佛成。祖佛成,空全身,全身精入石,靈石肖全形,少林萬古統宗門。”
這是清朝道光年間,蕭元吉的一首《面壁石贊》所寫之物,便是達摩面壁。
相傳,當年達摩初到少林寺時,同少林僧徒言談不契,便來到五乳峰頂蚩尤洞中壁觀坐禪。他教人坐禪參悟之法為:外息諸緣、內心無,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因他是南天竺波羅門族,於是,人們就叫他為“壁觀婆羅門”達摩為了清淨吾心,進行靜慮,又差不多是整個白天都是他壁觀的時間。由於蚩尤的洞口狹小,又受洞外山壁遮阻,洞內光線只能從洞口一處來,加上達摩禪坐的位置,又總是在那塊光潔的石頭前,受洞壁的約束,不能左右移動。就這樣一連九週年,石頭上竟然顯現出丁淡墨畫似的陰影來。
這個陰影,就是這塊石頭中的達摩陰影,後來的人對它崇拜得五體投地。少林弟子也把它視為達摩成佛的象徵,稱之為“靈石”一直視為少林寺的傳世奇寶。只可惜在清代中葉,少林僧徒害怕這塊面壁影石丟失,就把它鑿下來移入寺中藏經閣內。
相傳,少林至高武學奠基《易筋經》與《洗髓經》均是在達摩面壁這九年之中所悟,少林鎮寺之寶的《易筋經》與《洗髓經》向來都是所有江湖之中垂涎三分之物,但相傳這兩本經書在民國時期時,便已經徹底失傳。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武入朝秦暮楚;土匪肆虐,無賴劫奪流竄。民國十七年三月,建**樊鍾秀乘馮玉祥的國民軍後方空虛,奪佔了鞏縣及偃師縣,但不久被馮部將領石友三奪回。樊鍾秀南撤,轉攻登封縣城,其司令部即設在少林寺內。
石友三部向南追擊,至輾轅關,少林寺僧助樊狙擊,終不敵而潰。三月十五日,石友三追至少林寺,遂縱火焚法堂。次日,駐防登封的國民軍馮玉祥部旅長蘇明啟,命軍士抬煤油到寺中,將天王殿、大雄殿、緊那羅殿、六祖殿、閻王殿、龍王殿、鐘鼓樓、香積廚、庫房、東西禪堂、御座房等處,盡付一炬,以洩厥憤。至此,千載少林寺之精華,悉遭火龍浩劫!
與此同時,少林寺無數經書被焚,而少林鎮寺之寶《易筋經》與《洗髓經》這兩大經書,也徹底消失。
因為《易筋經》與《洗髓經》均是由達摩所創,而達摩在九年面壁的過程中,除了兩大經書外,所剩下的便只有這達摩面壁石。所以,參悟面壁石來領悟《易筋經》與《洗髓經》但成了唯一選擇。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這達摩面壁石才成為了少林真正鎮寺之寶。可雲飛怎麼也想不到,會有一天,這達摩面壁石會出現在自己面前!
這石壁上這印之圖案,與記栽中的達摩面壁石一模一樣,而且看這石面的年代,也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始,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