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願望和決心。

從1947年1月下旬開始,中德雙方的貿易和人員往來暴增,中國的輕工業產品乘坐海輪前去德國,再分銷進入西歐市場,而各種大型裝置的整機或者零部件被運回,中國各個城市的火力發電廠開始了新一輪的擴建,能源是一個國家的根骨,優秀的發電機組每節約百分之一的原料,對於國家而言,節約的成本那就是一個天量的金額。

這件事帶來的結果就是,1947年年底,中國的發電量暴增,直接達到美國發電量的百分之五十。

同時,電力帶動了其他產業的快速發展,例如鍊鋼,電解鋁產業,中國的鋼產品和鋁產品開始對外銷售,海運碼頭上一片繁忙的景象。

中國從舊日本獲得的貨輪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在黃老的啟發下,中國和德國工程師聯合設計了四種超大型海輪。

一種集裝箱貨輪,載重量達到五萬噸,極限能夠搭載3000個集裝箱,採用低速二衝程柴油發動機,達到馬力,燃油效率全球第一。

另外一種,是基於同樣動力單元的五萬噸滾裝船舶,製造這種船舶是為了大型裝備的運輸,自走裝置將可以直接開上海輪。

最後兩種,是基於同一動力單元的油輪和散貨輪,用於石油和各種原礦石運輸。

油輪的設計是配合渤海海上油田的開發,而散貨輪是為了西澳大利亞州鐵礦石的運輸,中國政府在二戰期間獲得了西澳大利亞州的所有礦場開採權,現在鐵礦石在海岸邊堆積如山,傳統運力根本無法消化這些鐵礦石的開採量。

中德兩國經濟,同時開始進入快車道,都在蓬勃發展,兩國在1947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同時都超過了20。

:()抗日之火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