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0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的關係。儘量和他們少來往,也免得給人家落下口實,說我蔡邕有什麼非分之想。”
“大人,琰夫人生下的可是主公的長子,等以後一旦主公不在了,那琰夫人的兒子不就是可以接替主公了嗎?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就算大人沒有什麼非分之想。這種事情,早晚也會落在大人頭上……”
“閉嘴!以後休要再說此等話語。否則的話,我就讓你變成啞巴。還有,從今天開始,我的那些門生故吏。任何人沒有要事的,一概不見,有要事的,請他們稟告各自的上司,不必再來蔡府!主公聰明絕頂,必然能夠知道我這樣做的目的。”蔡邕對自己的車伕厲聲說道。
車伕跟隨蔡邕多時,早已經是蔡邕的心腹了,聽完蔡邕的話,便不再吭聲了。扶著蔡邕上了馬車,他揚起馬鞭,趕著馬車便回蔡府了。
林南迴到王宮。立刻召集了田豐、蓋勳、盧植、鍾繇、司馬防五個人,他逐漸意識到了漢末的人才選舉制度的弊端,短短的兩年功夫,蔡邕的門生故吏就已經佔據了整個燕國地方官的四分之一,這是多麼龐大的一個數字,他自己以前都沒有估算過。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直到最近幾天,他才意識到這種人才推舉制度的弊端。說實在得。不是說蔡邕的門生故吏不好,而是當他們多的達到了一定數量時,就會逐漸抱成團,形成一個團體,很容易動搖根基。所以,他要改變這種人才的推選制度。
兩漢時期的察舉制,到了東漢末年,已為門閥世族所操縱和利用,他們左右了當時的鄉閭輿論,使察舉滋生了種種現象,與要求參與政治的小地主及其知識分子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在如何選官的問題上鬥爭激烈。
在這種背景形勢下,曹操唯才是舉的主張就顯得要高明的許多。曹操曾三次布求才令,他明確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是“高才異質”,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就要起用他們來治理家國,來帶兵打仗。
這無疑是對當時強調德治和仁孝的儒家思想的一次大沖擊,也是對當時用人標準的一次大糾正。
指導思想的改變,引來了“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逐漸改變了東漢以來由門閥世族主持鄉閭評議和控制選舉局面的形勢,從而為建立新的選舉制度創造了條件。
曹孟德去後,曹丕在採納陳群的創議後,就把曹操“唯才是舉”的方針制度演化了,便成了九品正制,後來,這種制度成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但當時察舉尚未完全廢除。
不過,九品正制也並不靠譜,所以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尷尬局面。
歷史,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故事,還有反思。
林南反思過種種的人才選拔制度,包括科舉制在內,都曾經繁榮一時,但最後還是盛極而衰。在這種情況下,他倒是想出了一個類似科舉制的方法,那就是效仿後世社會的選秀節目,利用這個方法親自來選拔人才。
正當林南還在思索當時,田豐、蓋勳、盧植、鍾繇、司馬防五個人先後走進了大殿,異口同聲地拜道:“參見主公!”
林南擺擺手,示意免禮,緊接著說道:“讓諸位大人前來,也是有一件事迫在眉睫,還需要諸位大人共同協助。”
“主公儘管吩咐,我等當竭盡全力。”
林南道:“如今原已定,然而恢復原需要大量的人才,我的意思是,暫時將冀州各縣的縣令調到原,歸賈詡統一管轄,治理地方。另外,再公告天下,我大燕即將舉行一場人才大選,、武皆有,凡是有才者,都可以報名參加。武分開選拔,凡是能一舉奪魁者,官封為尚書令,武官封為衛將軍,除此之外,還賞金幣千枚,授予二等侯爵之位。”
眾人聽後,都頗感震驚,沒想到這次人才大選竟然給瞭如此豐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