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英華如今的國力,已完全超出了尋常讀書人的想象,北面的雍正自然也難以明白。
以聖道八年為例,在這一年,英華擁有航海許可證的海船已有五千四百艘,總規模為三百萬料,海員數量高達二十萬人。
聖道八年,英華人口總數為三千五百萬,其中一千六百萬人在城市裡。長沙、潮洲、肇慶、泉州、福州等幾個城市都是五十萬人以上的大城市,應天府所營造的“大廣州”,更容納了兩百萬人口。
而最能體現英華已一隻腳步入近代工業社會的數字,就是鋼鐵產量。僅僅只是佛山冶鐵公司一家公司,聖道八年產生鐵是四千萬斤,這已是明永樂年間全國鐵產量的兩倍。算上其他冶鐵企業,聖道八年,英華一國生鐵產量為一億斤左右,摺合為六萬噸。而不列顛在1720年,鐵產量也不過兩萬噸。
這個數字可非簡單的數字,馬車的底盤,龍門吊的鐵架,水網的管道,以及蒸汽機等機械,甚至織造機乃至正在船廠興起的鐵肋,英華一國對鋼鐵的需求無處不在,就這一條,就能顯現英華和滿清的國力差距。槍炮,不過是冰山露出水面的極小一角。
而製成英華這個“半近代工業社會”國家的金融體系,還走在社會發展的前面。到聖道八年,英華已擁有一家中央銀行,三十多家上市的商業銀行,以及兩百多家無銀行券發行權的票行。英華的工商資本和大宗貨物流動,基本都以銀行券和行間匯票來往,加上債券和股票,社會最上層的資本流動,已經初步具備了建立信用貨幣的基礎。數億乃至十兩白銀的銀錢,都在以票據的方式來往,流轉於民間的實銀和銅錢非常充裕,同時還透過外貿在源源不斷地從美洲和歐洲吸金。
聖道八年,英華國入六千萬兩,其中用作軍費開支的只佔不到四分之一。李肆自己都已不太確定,英華一國,如果全部動員起來,只為打仗,到底會爆發出怎樣的力量。
數字也好,景象也好,透過各類報紙,以及英華在江南與滿清的經濟往來,已經表露得再清晰不過。李肆覺得,如果雍正腦子清醒,怕是該在紫禁城成天借酒澆愁才對。
拉回發散的思緒,李肆點頭道:“那麼就此施行吧,危機危機,有危險,自然就有機遇,我們該抓住這個機遇。”
聖道九年三月,南方天災,英華大興土木,扶持新業,還廣遷移民到南洋,一國沸沸揚揚,看在有些人眼裡,就是大難臨頭的窮折騰。
紫禁城養心殿,雍正仔細看過手中一張單子,連連道:“好!好!如今朕手中,總算是兵強馬壯,錢糧富足了!”
雍正在西山大營裡訓出了一支滿漢火器“強軍”後,沒有停步,繼續展開輪訓,將陝甘和直隸綠營,以及滿蒙驍騎營也逐步替換為火器軍。今日提督西山大營併火器軍事的富寧安奏報,直隸火器軍已經成軍,不僅人人燧發快槍,連火炮都作到了千人三位。更有集中組建的炮營,匯聚了兩百位五千到八千斤的,完全有能力遮護江北和陝甘之地,跟南蠻已有了一戰之力。
再想到前幾日整理戶部國庫,這幾年也積存下了將近四千萬兩庫存,雍正吐出一口長氣,心說朕這幾年勵精圖治,終於攢出了這般家底,現在左手有槍炮,右手有銀子,朕終於有底氣跟那李肆直面對視了!
富寧安在摺子裡還請示說,陝甘綠營自造的抬槍威力大,射程遠,足以跟南蠻小炮抗衡。希望能為西山大營配備七百杆,造價大約五萬兩銀子。
雍正硃筆一揮,“準了”,五萬兩銀子,朕現在有錢!
心情愉快,雍正再拿起南蠻最新一期《正道》,入眼就看到“天災競世,何在”的醒目標題,仔細一看,南蠻正大興土木,發遣災民去南洋,一國人心淪喪,他的心情更是昂揚到了頂點。
“李肆,你那一國走的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