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規模幾年間猛然新增約二十萬畝,加上原有的一些茶園,和南江茶場的幾萬畝,算是一個初見成效的一個產業了。春茶開採季節一到,滿山遍野人山人海,忙忙碌碌成一片。進到茶農家裡,小作坊、小鍋臺,戶戶在搞加工。市場上一逛,討價還價、過秤數錢,象煮沸的一鍋熱粥,鬧騰得沒完沒了。
錢康做過調查,春茶季節,有上千江浙茶販聚集在南江,擺攤布點倒騰茶葉,那些茶葉或空運、或快寄,稍加整理,搖身一變就成了浙江龍井,堂而皇之地流向全國各地茶市,價格陡然翻了好幾倍。暫時也沒辦法,創名牌,上規模,佔據市場份額,那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辦到的。但小作坊、小鍋臺生產,沒有規範的產品質量標準,茶農因技藝不同質量千差萬別。好的好賣,賤的賤銷,農戶的收入也差距甚大。如不加以規範,任其自由發展,部份茶農的積極性得不到保護,對促進茶產業的穩定也不利。再者,那麼大的量,一直就充當別人的原材料基地,熱鬧是熱鬧,高額利潤、稅收白白流失不說,價格主動權又控制在別人手裡,隱憂也是明顯的。還有就是,春茶季節一過,市場就相對冷清了許多,價格也波動很大。特別是到了秋天,茶園可採摘大量老葉和茶果,沒有深度加工,也白白的浪費掉了,甚為可惜。
如何將南江茶產業品牌做強做大、產業鏈延伸,問題不是那麼簡單,得從產品標準化制定、品牌宣傳推介、加工營銷以及系列開發上做文章。錢康也在思考,但雜事纏身,沒有更多的時間深入調研,暫時也沒形成成熟的思路。
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聰明的一把手都是制定政策,然後放手讓手下實施,而自己隨時掌握好方向,做好宏觀調控就可以了。這樣做,既可以鍛鍊和培養幹部,也可以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做其他事。可縣委、政府那班子又不是錢康他自己組的閣,成員來自市縣各地,多數人吧,都精於權術,兩眼朝上,對上級佈置的任務,倒是格外上心,生怕一點閃失在考核中失誤,而對縣裡的發展思考卻是很少。其實也很正常,現在的考核機制就是對上負責。就是縣長田勝利也是那樣,一年到頭也是抓住上級考核的條條款款忙碌,在迎來送往中樂此不疲。錢康心裡苦笑,自己事無鉅細思考、踐行,倒像一個獨行俠了。很多時候,自己想清楚的事情,要換作集體的一致行動,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也都還有很大的難度。把班子搬起指頭一算,真的獨擋一面,認真在思謀著南江未來發展的還真是沒人。
有一天會後,錢康和關大鵬扯到茶事,錢康半開笑半認真的對關大鵬說,能否勞請請關主席也思考一下南江茶產業怎麼突破啊?關大鵬說,那可是你們黨委、政府的事嘛。錢康苦笑著說,是啊,難為你了。關大鵬說,開玩笑呢,閒著也閒著,那我組織搞個調研,提個建議吧。
半個月後,一份調研報告到了錢康手上。錢康拿著調研報告,認真看了,報告立足南江縣情,提出了生態立縣、特色興縣、產業強縣的發展戰略,實施好這一發展戰略,指出咬定青山綠水不放鬆、扭住特色產業不動搖、圍繞綠色工業求突破的發展模式。報告真是有份量,讓他大開眼界,措施具體,思路開闊,前瞻性、系統性、操作手段都有深入探討和思考,有很多具體的資料和對比分析,沒有對眾多茶農、茶葉企業的深入瞭解和對國內茶業狀態的跟蹤掌控,得不出那麼有質量的見解。錢康反覆閱讀、仔細分析,如獲到寶。隔天他約上關大鵬和參與調研的政協委員,找了個清靜的地方,就調研報告的實質內容又敞開思想進行了認真探討,推進南江茶產業鍵康發展、提升成為支柱產業的思路在錢康腦子裡清晰了。
調研報告很多見解主要是關大鵬的思考,一個好漢三個幫,錢康對關大鵬又多了份敬重。
錢康組織幾輪幾次的會議,反覆論證,南江茶產業發展規劃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