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桃子聯袂推出的《“婚活”時代》一書,2008年3月一經出版便成為日本的暢銷書,此書出版後以《婚活》命名的電視劇當年便在日本熱播。書中提出的“婚活”一詞,不僅佔據了日本媒體的顯著位置,也在剩男剩女們的內心一角敲響了警鐘。這本書是寫給想結婚,卻結不了婚的人們,被譽為結婚適齡期的男女和家長們的必讀書籍!

近年來“剩男剩女”成為我國的流行語,大都市的“剩男剩女”悄悄地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我們可以預測,中國不久的將來也會以大城市為中心出現越來越多想結婚而無法結婚的人群,中國也要迎來“婚活”成為必要的時代。

越來越多的“剩男剩女”將加入“婚活族”,打著“像找工作一樣找物件”“把愛情當理想,把結婚當事業”的口號,以“超常”的態度去找尋人生的另一半。“婚活”正在成為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

剩男剩女們,加入“婚活”的行列吧!

在愛情、婚姻都需要經營的時代裡。

青年男女們,加入“婚活”的行列吧!

在不“婚活”將無法結婚的時代裡。

後記:不“婚活”就無法結婚的時代

白河桃子

如山田老師在《前言》中所述,我們以AERA的採訪為契機,一起寫了這本書。據AERA2007年11月5日的記載,“婚活”一詞在那個時候剛剛問世,而現在的日本已經迎來了“不‘婚活’就無法結婚”的時代。

2007年,我策劃了一組針對丸之內白領女性進行的少子化問題的系列講座。主題是“生育力”、“邂逅力”、“戀愛力”,還有一些關於結婚活動的內容。我們提供各種各樣的資訊,為的就是讓那些成天感慨“邂逅的機會太少”的女白領們有一點危機感。

所謂的危機感,就是讓她們清楚地認識到要選擇有孩子的人生的話那是有年齡限制的。雖說生孩子並不一定非得排在戀愛、結婚之後,但是拋開婚姻直接探討生育孩子氣概的日本女性依然是極少數。這一點與有著婚外子的法國是有天壤之別的。日本的女性還是覺得不結婚當然就不可以生育孩子。因此,想要解決少子化問題,就得先解決結婚這個問題。

大多數頭腦聰明、有工作能力的女性在面對戀愛、結婚這些問題時,還遠遠處在被動狀態。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期待著那種順理成章的相遇,透過這本書我們會明白那種“順理成章的相遇”只不過是“自動被設定好的結婚系統”而已。而在這種系統已經瓦解了的現在,如果我們再不自己去找物件、去做選擇的話,就無法步入婚姻的殿堂。而且,即便是結了婚以後,也需要互相充分地磨合。

但是,日本的男女雙方好像都不太擅長透過交流來渡過磨合階段。面向30~39歲的女性雜誌刊載,男性們表示當然不會因為結婚而改變自己,連女性也表示在結婚這個問題上沒有任何讓步的餘地。

即便結了婚之後,僅需要彼此間磨合這一部分就會產生很多矛盾。無論把工作、家務、撫養孩子這幾項工作分得多麼清楚,雙方還是會覺得是自己吃了虧。把這種矛盾的產生歸咎於無性婚姻和少子化,並不言過其實。進一步說,如果體味不到作為男女兩性間的幸福生活,他們的孩子也會受到不良影響。

我認為少子化的真正原因,是婚前婚後兩個人之間關係不融洽。確實,由舊的價值觀向新的結婚觀的思想轉變的過渡將有一段持續的鎮痛期。但是,儘管這是過渡期,女性身體機能的衰退卻時不我待。面對自然規律,我們必須清楚時間是有限的。

更讓我們擔心的是,日本的獨居戶越來越多,他們的心理問題如何解決。2007年,我一個朋友的丈夫病了,據說那時候多虧了周邊的親朋好友幫忙。她跟我感慨:“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