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那句詩:““五族爭大節,華夏生光輝。生靈不塗炭,功高誰不知。滿回中原日,漢戚存多時。文襄韜略策,安裔換清衣。”

對於這首詩的評價,有些人懷疑是洪家的後人杜撰的,但其實從洪承疇被皇太極和多爾袞重用之後,他所誘導的這兩個人施行的治國方略來看,是大有可能的。

不說歷史,就在眼前,他在滿清施行的主張善待漢人,實行大明的制度,主張漢化,推行儒家學說。同時又為自己爭取恢復的時間來看,你不懷疑他是漢人打進滿清內部的大特務,都有些解釋不清他行事的邏輯了。

但這僅僅是推測,卻沒有確鑿證據。呂謀也不能像試探祖大壽那樣,到盛京去摘蘋果。那裡看蘋果園子的人,很兇的。所以呂謀不敢將這種推測作為證據,在自己不得不發動統一南方,剿滅李闖的戰爭中,心存僥倖,滿清不會全力對自己的北方來一個抄家的戰爭。

這不得不防。

之所以鄭鴻奎沒有和同科兄弟吳三桂那樣,做到封疆大吏的高位,不是因為他無能,是因為他受桀驁不馴的哥哥鄭芝龍的牽連,和他自己耿直的性格所致。說實話,就是他不會揣摩上意,就是不會做官。

其實他在戰略戰術上,還是要高過吳三桂的。

面對呂謀的擔心囑咐,他當然明白其中厲害。

“臣明白,臣一定不孟浪用兵,堅決守住現在沿江的幾處要點,為攝政王反攻江南,守住登陸場。”

雖然你的理解和我的目的截然不同,但目的是一樣的,這也算是殊途同歸,這更好。

“你這次回去,代執政封賞鄭芝龍,你代我轉告威遠候,他現在的所作所為,我不加干涉。但我要求他一定要給我守護住大明的海疆,絕對不許外國人除了商船外,有一條軍艦駛入。”

“這個攝政王放心,我的哥哥這種守護大漢疆土的責任心,還是有的。”

呂謀點點頭:“還有一點,就是繼續經營臺灣,擴充套件琉球,一定不能讓列強染指。如果他能征服日本,我將不吝惜以日本總督海外王爵賞賜。”

不是滅國,而只是征服,讓日本成為大明的屬國。這個目標雖然有點在天邊的遠,但以現在鄭芝龍的實力和財力,也不是不太可能實現。

現在的鄭芝龍的勢力,已經囊括臺灣島大部,東洋、南洋各地:大泥、浡尼、占城、呂宋、魍港、北港、大員、平戶、長崎、孟買、萬丹、舊港、巴達維亞、麻六甲、柬埔寨、暹羅。

據估計,兵力有:包括漢人、日本人、朝鮮人、南島語族、非洲黑人等各色人種高達廿萬人的大軍,擁有超過三千艘大、小戰船的船隊,成為華東與華南海洋世界的霸主。

這裡,此華東和華南,是指中華之東和中華之南。

鄭鴻奎立刻站起:“臣一定將攝政王的厚望轉告我的哥哥,為大明開疆拓土。”

面對這樣的遠景,俞敏忠也雙眼放光。

呂謀笑著對他道:“鄭芝龍是要征服日本,但我對你的要求是直接佔領朝鮮,將朝鮮納入中華版圖。所以你只能做我大明的官,但大明的規矩你是懂的,草原上的那些郡王是虛的,不算數的。但你在大明體制內做個王爵,你知道後果吧。只有死去的外姓王,沒有活著的外姓王。我可不想定遠候早逝噢。”

然後再對鄭鴻奎和俞敏忠道:“你們是準備到大明之外做個王呢,還是在大明之內做個公侯?”

兩人對望一眼,毫不猶豫的回答:“寧做大明鬼,不做外地王。”

呂謀哈哈大笑:“好,咱們說定了,你們二位完成自己的任務,大明再歸一統的時候,我以公爵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