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年,關寧先後兩次,被調四萬去西北平流寇。結果四萬之兵,竟然在不斷消耗中,全軍覆沒。

那時候流寇還弱小呢,戰鬥力就已經如此,現在,流寇百萬大軍壓境,想一想就讓人頭皮發麻。

在這天下動盪,波雲詭異的時候,他想的是擁兵自重的觀望。

而沒想到的是,為滿足自己的開拔費,窮的都開始向大臣要飯的崇禎,突然就有錢了。太子親自督師,到了永平,發放了使費還加以犒賞,一時間軍心相向。

而那個一直對大明忠心耿耿的副總兵趙幼虎,不顧自己多次挽留,遵從聖旨,轉眼就又分走了他一半的兵,跟著太子回山海關了。這樣一來,後路被堵,就讓他進退維谷了。只能磨磨蹭蹭的繼續前行。

路上,他接到了老爹暗中通報,武鄉禁軍全殲李巖精銳,又接良鄉定王全殲李過,只有李過百騎倖免;再接武鄉,定王一戰,擊潰李過四萬大軍,滅敵一半,並且一路吹枯拉朽,將流寇逼退回河南。

而其父吳鑲又暗告他,李自成的百萬大軍,被英國公系猛將劉懋,擋在了紫荊關,朝廷兩次給劉懋增兵送餉,李自成入寇京師,最少短時間是不可能了。而京師還有整頓後的六萬禁軍未用,三萬錦衣衛也整戈待旦,誓死效忠。大明有苟延殘喘,起死回生的可能。

這種種訊息,給了吳三桂兩個認知。

第一,流寇並不是自己想象的那麼可怕。

第二,朝廷手中還掌握著一支能戰,可用之軍。

如果自己再猶猶豫豫,弄不好朝廷一怒,會對自己發動懲罰。現在自己的山海關,有太子坐鎮,是回不去了,而京師還有雄兵,那自己就危險了。

這才在他老爹的密信催促下,急急進京,以觀後續。

結果一進京,崇禎要檢閱關寧。結果,那哪裡是他檢閱關寧,是讓吳三桂入城觀軍。

在長安街觀軍之後,吳三桂徹底的打消了所有的野望,服服帖帖的跪拜了崇禎。

崇禎見他心悅誠服,當下有些小顯唄的道:“這個月初,李闖逆賊百萬大軍壓境,全賴定王湊集了豐足的軍餉,整頓了禁軍,並在民間招募義勇,補充了缺額。然後揮軍而出,連戰連捷,將南面的流寇打出直隸。緩解了南面之危。”

吳三桂衝定王施禮:“王爺真是奇才,不輸當年甘羅周瑜。微臣佩服。”

呂謀淡然一笑:“伯爺繆讚了,不過是強兵在手,將士用命罷了。”

勝不驕敗不餒,很有大將風度。不違過,不居功,很有王者胸懷。這個小王爺,有前途。這個大明,或許真的能在他,而不是皇上手中重生。

這是吳三桂對眼前的定王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