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的火炮還在進行覆蓋射擊,而百虎齊奔箭也在向船上推。畢竟明軍的火箭雖然已經一步跨越實現了二級火箭,但是在效能上還有很多不穩定性,再加上產量不足,所以在遠距離上很難做到精確的定點打擊清除,所以為了確保能夠更有效和及時的掩護明軍上岸,王虎臣和王大用商量之後還是冒險將百虎齊奔箭搬上船。

對岸的蒙古軍隊在明軍噼頭蓋臉的炮擊之中四下逃竄,大多數人都能衝入原本藏身的地方,不過還是有上百人像無頭蒼蠅一般在河灘上亂闖,很快就被炮彈撕成碎片,他們這幅樣子自然是引來對岸明軍哈哈大笑。

“渡河!”王虎臣沉聲下令,第二批准備好的明軍士卒飛快登上船。

蒙古在這之前就把大小淩河兩岸的船隻銷燬的差不多了,自然不可能給明軍留下這麼多可以揮霍的船隻,這些船隻都是鎮海軍從北洋艦隊那裡搶過來的。知道鎮海軍的難處,北洋艦隊也沒有多說什麼,將船隊中的舢板全都拿了出來,湊齊了這上百艘船隻,總算是不用面對之前兩淮軍強渡白溝河時候無船可用的尷尬局面。

當炮擊引起的瀰漫煙塵漸漸平息的時候,對岸的蒙古士卒已經看不到蹤影,不是被炮火撕裂就是藏身在坑窪之中。王虎臣和王大用並不知道,在明軍火炮的壓力下,實際上蒙古人這種利用天然的坑窪再加上自己挖掘的一些坑道進行防守,已經有了另一個時空中近現代塹壕戰的雛形。

和近現代戰爭所用的坑道不一樣,古代雖然也存在坑道作戰,但是主要是將坑道修於地下,其目的自然是作為一個堡壘和藏兵的地方,逼迫對方不得不和自己在己方瞭如指掌的坑道之中作戰,從而佔據絕對的上風。現在在河北一帶還能找到的宋遼時期宋軍修建的地下坑道,就是最好的例子。當然這種坑道的修建,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當時的宋軍缺少足夠的地理優勢能夠拿來阻擋遼軍騎兵,一旦白溝河冰封,整個中原都是遼軍放馬之地,所以不得不採取之中轉入地下類似於地道戰的方式來和遼軍騎兵糾纏。這樣的坑道更多的是地道性質,自然算不上真正的塹壕。

而蒙古人所挖掘的這些坑道,其目的則是為了防止明軍炮擊對士卒造成大量殺傷,與此同時還能在明軍上岸的時候及時透過弓弩進行攔截,這樣的打法確實已經有了塹壕戰的雛形,至少其目的和思想與塹壕戰類似。

王虎臣和王大用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無意之間實際上已經推動了整個時代軍事思想的進步,當然這也要歸功於葉應武對於火器的重視以及兵部和工部對於火器的不斷發展和改革。

不過現在畢竟火炮問世算起來也沒有多久,這些火炮還沒有真的能夠起到毀天滅地、“戰爭之神”的作用,所以蒙古人的這些坑道。主要還是利用原本的天然條件,並沒有真的達到縱橫交錯,溝通內外的作用。

“弟兄們,跟我上!”不等船靠岸,帶隊的明軍都頭就已經率先衝下船,後面計程車卒也是爭先恐後的跳下來向前衝。

如果和之前的軍隊相比,恐怕明軍最惹人注目的就是基層將領的帶頭衝鋒,這些經過戰火的老卒,在面對敵人的時候,喊的不是“給我上”而是“跟我上”,且不論這兩個字的更改後面代表著多少深意,只是簡簡單單在氣勢上士卒們也自然更喜歡後者。也正因為,大明的基層將領是損失最多的,但是大明軍隊的基礎力量和基層戰鬥力並沒有因此而削弱,反而依舊有很多將士擠破了腦袋想要當上空出來的都頭和十將位置,哪怕他們很清楚在下一場戰役中他們很有可能因為身先士卒而第一個倒下。

這種大明基層將士的精神,一來得益於葉應武當初組建天武軍的時候,就是本著只要精銳、只要不怕死之徒的宗旨,再加上幾次大戰的勝利,徹底凝聚了這一支軍隊的魂魄,使得逢敵爭先成為了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