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你一次賣給黃牛20張,你就可以賣到折。平均而言,黃牛回收價格約是票面價格的4折,賣出價格約是票面價格的7折,中間的3折差價,便是黃牛們的酬勞。
對於賣者而言,單位發放的票太多,或者別人贈送的票太多,自己用不了,過期更是一文不值,還不如賣給黃牛黨,雖然價格低了點。對於買者而言,到商場去買,不能打到7折,同樣的月餅,便宜點也好。對於黃牛、賣者與買者而言,既然均有利可圖,這個倒買倒賣市場便形成了。
黃牛回收的月餅票往往多於賣掉的,據媒體報道,這些“爛”在黃牛手中的票,最後都有生產廠家兜底,廠家回收的價格約是票面價格的5折。對黃牛而言,回收來的票打4折,賣價至少是5折,還不存在任何風險,何樂而不為呢?對生產廠家而言,賣給單位或者商場的月餅,一般在7折左右,而從黃牛手中收回來,卻只需5折。轉了一圈,同樣一張月餅票,廠家能賺2折的差價,當然也樂而為之。
問題是,為何別的商品少見這種廠家為黃牛當托兒,讓黃牛無風險套利的情況,而月餅卻長年累月存在這種情況呢?一方面,月餅需求具備一定的剛性,就像春節期間的火車,一般人需求甚殷。另一方面,如果讓消費者自由選擇能轉讓、能隨時兌現的月餅票,或者不能轉讓、只能自己消費的月餅票,消費者當然會選擇能轉讓的那種。同樣價值的東西,越容易轉讓與變現的,人們越喜歡;越不能轉讓與變現的,人們越不願意接收。既然月餅黃牛的存在,使得月餅票更受消費者歡迎,商家便可以賣更高的價格。比如說,如果沒有黃牛黨,票不能隨時轉讓變現,消費者只願意接收6折的票;如果有了黃牛黨,票能夠隨時轉讓變現,消費者就可能願意接收7折的票。
但還是存在讓人不解的問題,那就是為何消費者願意以7折價格買入,再以4折的價格賣給黃牛呢?一般說來,如果讓家庭或者私營企業從事這種虧本的生意,人家肯定是一萬個不願意。但如果對方是國有企業呢?故事與邏輯就可能完全是兩回事了。
國有企業裡,領導人的收入主要由職務決定,職務高收入高,職務低收入低。逢年過節,發放福利,如果以現金的形式,那麼1元就是1元,領導人變不出什麼“花頭”來。如果發放月餅票呢,情況就不可同日而語了。假如生產廠家以7折的價格賣給企業,開折的財務發票給購買方,那麼中間半折的差價就落入了國企領導的腰包。企業規模越大,發放月餅票規模越大,領導越有動力。
月餅生產廠家、黃牛黨、買票者與國企領導,這四方都在月餅票交易中獲得了各自的利益,唯一在此交易中吃虧的,便是國有企業廣大員工。要是換作在私營企業,他們本可以領到現金,或者領到折扣更低的月餅票,但在國有企業中,他們卻成為“收益歸領導,成本歸大家”這種潛規則的犧牲品。正是他們的犧牲,養肥了月餅黃牛黨,使得月餅黃牛“年年歲歲皆相似”;正是他們的犧牲,養壯了生產商家,便宜了買票的消費者。
。。
為什麼計程車不用討價還價
日常生活中,如果你到市場上買東西,討價還價是經常發生的事。這種討價還價的情形在服裝店、菜市場、電器行、售樓處等地方,隨處可見。但也有個行業挺奇怪,此行業一般情況下是不討價還價的,它就是計程車。你去乘坐計程車,手一揮,車一停,上車乘坐到達目的地,按照計價器付錢,就此完事,往往不存在討價還價的問題。這是為什麼呢?
乘坐計程車的價格可高可低,這主要與所乘路程長短有關。一般在市區裡,計程車的價格統一,不能進行討價還價。出了城路途較遠的,價格較貴,討價還價的可能性就增加了。筆者坐過比較長程的計程車,一般是可以討價還價的,這與價格較高容易出現討價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