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有些嚴重。更大的問題是皮帶帶動的滾輪無法提供更高的力矩,使得切割只能一點點的來。
我隨手在批覆的奏摺上寫下了一些改進的意見,對於科研的事情我已經不具體插手了,因為我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做!( )
第二百九十四章 輿論分化(上)
隨著時間的推移,崇禎十年已經過了一半還多,因為明年是外察之年,所以很多地方官都賣力的進行土地丈量工作。內閣早就文到了地方,明確說了今年吏部的考核將會以丈量土地的效果為依據,不由得下頭的官員不賣力。而我對他們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只是讓地方官員拿自己治下的耕地來跟萬曆十年的魚鱗冊對比,多的土地是怎麼多出來的,少了又是什麼少的,需要一一列清楚。
這次核查地方官員的政績我沒有讓戶部的人去做,而是讓王承恩的捕風營在外頭打探訊息,宮裡則是司禮監的內侍們一一核對官員提交上來的奏摺。如果有出入不對的地方,則轉交給都察院,讓巡察御史們去官員的麻煩。在打了幾個出頭鳥之後,地方官員哪還不規規矩矩的丈量土地。
當了有了全國的耕地數量不是就解決問題了,我也不能學著後世的雍正皇帝一樣,依靠強大的君權來實行官紳一體納糧。因為明代跟清代有些不同,清代雍正時期才是到了**的頂峰,皇權能夠確保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我現在所處的時代,天下讀書人保持了極好的優良傳統,即使是皇帝旨意,如果他們認為不對,那就會前赴後繼的跟皇帝對著幹!
為什麼朝廷也會怕天下讀書人呢?
那是因為現在的教育普及不高,想想在一些村莊縣城,懂得識字的也就那麼幾個讀書人,他們往往能夠影響著當地所有老百姓的看法。畢竟識字的先生比他們說得有道理多了,至於朝廷的法令則可以推到奸臣的身上,就好比大戲裡頭唱的那般。且不說他們擁有塗抹歷史的能力,光他們在地方的深遠影響力就足以讓人忌憚三分。
想必天下的富人們也是依仗這個,賭我不敢在明年實行新的納稅制度!
我當然不會自持君權強行改革,而我要做的就是在改革之前分化他們,讓天下輿論先行,朝廷的改制在民眾的呼聲中推出。我掌握的自然是獨此一家的明刊,有了輿論的喉舌,事情總會變得好辦些的。
關於官紳一體納糧的事情我跟銘心堂的各位主編進行了溝通,銘心堂現在的主編是張岱,張採,張溥,人稱明刊三張!鑑於外頭不少傳言,說是進了銘心堂就等於中了殿試三甲,這給很多讀書人詬病。婉琴上次提醒過我一回,所以明刊很久沒有提拔新人進來了。原來的揭暄、朱舜水、吳偉業等人都已經中進士出去為官了,揭暄可是讓我很為難,他可以說是難見的博才,對軍事有獨到見解,對天文數學也很有造詣,最後我還是讓他自己選擇,結果他決定先去一心學院,然後再到地方磨練幾年。至於朱舜水則給鄭三俊要走了,因為對日本的貿易越來越大,鄭三俊問我要人,我立馬想起了朱舜水。李夢辰去了浙江做許譽卿的幫手,吳偉業則給我配到地方做縣官磨練去了。除去一個年紀還較小的王夫之,只留下三張跟顧炎武作為長駐主編。
這種趨勢的變化,讓我將銘心堂不知不覺中由半官方的機構轉變成為了朝廷機構。讓銘心堂按照翰林院的標準設定品級,以後的主編也將由新科進士中選拔。王夫之算是銘心堂最後沒有官職的主編了。
有時我想起明刊出現這麼多年了,民間卻仍舊還沒有出現另外一家打擂臺的報紙。也許他們還沒有想明白,報紙上是可以做些廣告來換得收益的。自己承當行則是要負責所有的成本,這種虧本的事情即使有人想到,也沒有那麼大的資本去投入。雖然還沒有出現,但不意味著以後不會出現,我是不是應該先弄個《大明出版
條例》什麼的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