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不少暈了頭,歷來寫朝廷的文章無不想著寫的花團錦簇,歌功頌德,想不到主持春闈考試的劉宗周侍郎竟來了這一手。
很快就有多嘴的人向我稟報了會試的內容,我只能是一笑置之。劉宗周雖然不會明著反對改制,但是對於我動不動修改祖制的做法是不認同的,他這樣做一來表明他的立場,二來也可以說是為我的改革做些有用的事情。能夠將這篇策論寫好的人,一來敢於說實話,二來就是真的有獨到見解。
我沒有表態,舉子們可就鬱悶了。好在在京師的御史們不夠多,不然說不定還要對兵制改革指手畫腳一番。
三天之後,劉宗周將評定好的進士文章呈了上來。這是崇禎朝第四次科舉,對於考核格物雜學,實地考核,天
下讀書人已經習慣了。而且從前三屆的進士來看,大部分人都較為務實,吏部每年的考核都比較好。以前對科舉改制的聲音早就不見了。現在的學子不單是在家裡讀聖賢書,有些還在縣裡到縣衙旁聽,早早學習處理政務。這麼一來,導致原來的幕僚們大量流失,估計師爺這個職業能否支撐下去都是未知之數,因為現行的科舉考試內容,似乎師爺們更容易考上。
我翻看了下前三名的文章,赫然看到了吳偉業的名字,想不到他也進了劉宗周的推薦人選中,還有兩個是劉同聲、夏允彝。劉宗周挑選的人,在經史方面那是不用說的,所以我直接挑選看了他們的策論。
三人倒是大膽,對於駐兵改革的事宜直接抨擊。吳偉業認為這樣集中駐兵,人數已經高過一省之兵力,而總兵官雖然是駐兵之,五年一調可以保證總兵官不能專權,但是下頭的副官卻是長期統帥士兵,唯恐會擅權架空總兵。劉同聲則認為不能將兵制改革期望過高,他認為在太祖時代衛所屯田制度很好的防禦了大明國防,因為年代久遠而變得鬆弛,並非是因為制度的不好,而是因為人心渙散,他認為如何培養將領才是關鍵。夏允彝的突破點在於衛所分散到地方後,地方對軍隊擁有調遣的權力,那麼怎麼區分地方事務顯得很重要,否則容易造成軍權被濫用。
三人說的各有千秋,但對兵制也切中了要點。可以說他們這一屆的進士是突然得到駐兵改革的訊息,根本就沒有時間回去跟人參詳得出的結論。能看出這些東西也算是可以了,總比有的進士居然反而行之,在策論上大讚駐兵的好處。
按著劉宗周他們幾個人的觀點,自然是推薦吳偉業為魁,但是吳偉業是銘心堂的人,想起外邊人都說要想當狀元都要先進銘心堂。而從策論來看,劉同聲顯得大氣一些。於是乎,我便提筆圈了劉同聲做本科狀元,吳偉業榜眼,夏允彝為探花。
除了科考進士,我還讓五軍督府招收了一批有心在督府任職的舉人,他們將補充新建的稽查府。由於四月份連著兩次出改革的詔書,讓百姓們目不暇接,連著原本很是引人注目的春闈也暗淡了不少顏色。( )
第兩百六十四章 兩位國公
到了五月的時候,開國公常炎林跟定國公徐子文已經回到了京師。這兩位國公是我頗為倚重的大臣。從我即位開始,他們就一直幫我駐守最重要的戰略要地。現在一晃過了十年,我也要讓他們休息一下了。而且這個新建的五軍督府也需要一個威望高的人主持,徐常兩家最為合適。他們一回到京師還沒有去驛站,我就讓內侍將他們迎接進了內宮,直接在乾清宮接見了他們。
“微臣開國公常炎林(定國公徐子文)叩見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兩個人齊齊跪在了我的面前,我上次見到他們的時候,他們還正當壯年,現在卻有了白,可見這些年他們在大同沒有少受苦,塞外的風光不是誰人都可以受得了的。
“兩位愛卿快快請起!這些年你們為朕東奔西走的,朕心裡記著呢!”
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