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鄭三俊作為不同派別自然也會位列輔臣,這是為了平衡大臣所需要的。內閣若是太團結,皇上也會有所顧慮。但這個任命若是遺詔確認那就難說了,遺詔是否真是皇上的意思,宮外的大臣誰也說不準。但是遺詔就算再離譜,大臣們也只得遵從。如果最後是遺詔的話,裡邊的輔臣還有沒有他鄭三俊的名字呢?他鄭三俊可是跟皇后頂過牛的。
鄭三俊自然知道韓鑛的意思,若在前幾日他或許會跟韓鑛合作,但現在又有些不同了。他跟韓鑛對視了片刻便收回目光,一邊搓手一邊轉頭對其他官員道:
“現在不是有太醫在嘛?!皇上年輕力壯肯定沒事的!如果萬一真有什麼不妥,皇后娘娘也會派人宣咱們進宮。內閣跟皇后有約定,皇上的旨意需有內閣大臣在場!咱們何必再給娘娘添堵呢?!”
鄭三俊話一出,意味著百官已經分成了三個明顯不同的陣營。往日雖有所覺察,但沒有現在這麼明顯。在去與不去之間,文武百官作了選擇。去的自然在韓鑛那邊,不去的大多則站在鄭三俊那頭。溫體仁一夥人雖少,但也有周延儒,梁廷棟及其屬下加入其中形成一股勢力。滿朝文武只有那些世家爵爺處於中立,他們一向都不怎麼參與朝政紛爭,見事已致此便悄悄的走了。
韓鑛半眯著深吸了口氣,然後睜開雙眼大聲道:“人各有志,老夫也不勉強,老夫一片忠君之心天地可鑑。現在老夫便去乾清門求見皇后娘娘,各位在場大人若跟老夫存有同番心思便一同前往!”
輔韓鑛已經出了號召,下邊的官員又忙亂起來了。這站位雖然容易,卻事關以後的宦途。怎樣才能站對位呢?三派中誰才是最後的贏家?一些相熟悉的同僚,同鄉開始私底下討論起來,有相勸的,有說服的,甚至還有翻臉相罵的,把文華殿攪得像是菜市那般熱鬧。
正是吵得沒可開交的時候,突然殿外有禁衛傳聲高叫道:“報~,陝西急奏!”
殿內的大臣一下子就靜了下來,陝西急報?!陝西又出了什麼事情嘛?!所有人都望向了殿門口,一會後,一個氣喘吁吁的中書舍人拿著份奏摺跑了進來。文華殿裡龍盤螭的龍座上雖然沒有皇帝坐著,但他仍舊按著君臣之禮三叩,高聲起奏道:
“陝西巡撫楊鶴來六百里加急奏摺!”
侍奉在丹陛下的太監將奏摺拿了上來,躬身轉交給了輔韓鑛。韓鑛一開啟奏摺,只看了兩豎眉頭就倒豎了起來。所有人看到韓鑛的表情就知道一定有不好的事情生了,都靜靜的等他宣佈!
韓鑛看完奏摺,咳了一聲後道:“陝西巡撫來報,寧夏各衛營屯堡,自正月己巳至今,凡數十餘震,大如雷,小如鼓如風,城垣、房屋、邊牆、墩臺悉圮。到目前為止仍舊沒有停下來的跡象,寧夏衛附近的城牆已經出現大片的缺口,當地的邊兵衣食無著。陝西已經糧物前往賑災,但能力有限,所以六百里加急請求朝廷調撥。”
寧夏衛是九邊之一,周圍也修有長城防禦北方的蒙古人,這是大明立國兩百年的國策。現在連長城都倒了,難怪楊鶴這麼著急。何況寧夏有賀虎臣的三萬多人馬,他們要是溫暖不保鬧出事來,陝西一省說不定就陷入糜爛的境地。
朝堂上因為這封急奏的到來,迅改變了話題。因為陝西賑災涉及到戶部,兵部,工部,所有大臣都開始商議起如何調糧調物。崇禎皇帝登基七年,幾乎每一年都有地方受災。賑災自然是刻不容緩的,所以一旦有什麼災情報上來,大臣們必須放下手頭的事情,將賑災的工作安排妥當。這已經成了崇禎朝的慣例。
寧夏衛一帶受災這麼嚴重,韓鑛雖有心到乾清門求見,但賑災的事情靠著戶兵工三部,而這三部的官員又大多是在自己陣營,求見的事情此時自然不方便再議!韓鑛知道孰輕孰重,馬上改變口風主持賑災的事宜。
因為地震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