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宗藩條例(第2/4頁)
章節報錯
爹的味道就是香!
明爹一看不對勁啊,合著你們不是來孝敬爹的,而是來爭家產的,於是乎就有了抽分,也就是關稅。除真正的貢品以外,都給我交稅!
但抽分也擋不住朝貢的熱情,明爹顯然低估了大明物產在海外的實際價值,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畢竟朝廷的高官沒有一個曾經出過國留過學,不知道海外物價。
在感嘆海外怎麼這麼多窮逼的同時,也就沒有其他動作了,漠然視之。
親兒子廣東表示很開森,鴻運當頭,天降富貴,真應了那句話,站在風口,母豬也能飛上天!
這麼大的蛋糕如何分配呢?誰有資格同貢使做生意?誰的船能出海?誰的船能進出珠江口還不上稅?這個權力最初握在以海道為首的地方官府手裡,而後為李鳳,可不論哪個來管,都躲不過層層扒皮,中飽私囊,國庫一分稅銀別想多拿的結局。這部分利益在地方就被吃幹抹淨了!
如何收拾這個爛攤子,朱常瀛早有謀劃。
第一步,釜底抽薪,市舶司衙門大換血。
這一步並不困難,李鳳手下的歪瓜裂棗該抓捕的抓捕,該遣散的遣散,瀛洲的海關人才真心不缺,幹就是了。事實上,大批人員早已入駐,交接工作已經步入尾聲。
第二步,重塑宗藩關係!
李鳳這個狗東西,有奶便是娘,亂七八糟登記在案的藩國就有一百多個,核對之後,竟然有一大半是我大明走私販冒充的,就還有定居海外商人,搖身一變自稱使者的,白蘿蔔雕個章,你說是哪國就是哪國,橫豎也沒辦法去查。
當然,李鳳還沒有膽大包天到利用這些冒牌貨向朝廷索要恩賞的地步,對於有史以來的朝貢國,禮部也是有著記錄的,想要亂來也難。
這種憑空捏造的朝貢關係實屬為了進入大明市場所形成的錢權交易,說起來,這也可算關稅,只不過都揣進了私人腰包。
這怎麼能行,南洋有多少國,哪些國同大明有著合法朝貢關係,哪些國想要同大明開展朝貢關係,也沒人清晰如朱常瀛了。
去偽存真,權衡利弊,最後只餘13國。
高平莫國、交趾鄭國、安南阮國、佔婆、蘇祿、渤泥、暹羅、大泥、柔佛、馬打藍、井裡汶、萬丹、戈瓦。
其實不知名小國還有更多,就比如特爾納特同蒂多雷,但沒有必要拉進來,實力孱弱,人口稀少,最多也就算依附於瀛州之下的附屬勢力,或許將來的某一日就消失了,又何苦折騰。
如何對待同朝貢國的關係,朝廷置若罔聞,漠不關心,但朱常瀛卻不能不慎重對待。
移民南洋就是朱常瀛最大的國策,如何在紛亂的南洋謀取最優解,一直是瀛王大老爺最為操心的問題。
佈局一直在做,但沒有大明皇帝的聖旨未免名不正言不順,而今卻要好生梳理一番。
之前瀛州內部暗中將南洋諸國劃分三等,盟友、保護國、貿易國,如今則完全擺在檯面上,公之於眾。
第一等,忠順藩國。
需要滿足五點條件。
第一,國王登基必須經大明皇帝冊封。
第二,兩國通商僑居不設限制,關稅由大明託管。
第三,該國有大明駐軍,戰時本國軍隊亦需服從大明調遣。
第四,移風易俗,推行儒教。
第五,該國同其他國度締結條約必須經大明核准。
五大條款之下又有若干細則,洋洋灑灑十幾頁,總之就是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全面漢化來換取大明的保護同扶持。
別說不願意,朱常瀛還真就不想太多國往裡湊,因為湊進來就相當於大明管轄之下的一個羈縻州,其子民也幾乎等同於大明子民,不好意思拼命剝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