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沈理走到知府太太馬車旁,隔著簾子再次謝過知府太太。
知府太太使人掀開簾子,滿臉慈愛地看著沈瑞下了馬車,而後對沈理道:“既是你安排,我本沒不放心的,只是顧念孫家妹妹,難免忍不住想要多看顧瑞哥兒一二。以後我打發三哥來探看瑞哥兒,不會擾了哥兒學習吧?”
沈理搖頭道:“怎會?我雖在亡母陵前結廬,逢十的rì子也會來禪院訪友,屆時讓三公子過來就是。”
知府太太點頭應了,又拉著沈瑞,仔細囑咐了幾句,方同沈理夫婦作別,帶著蔣三公子離去。
沈理看著蔣家的馬車遠了,方轉身與謝氏、沈瑞上了馬車。
沈瑞心中很是好奇,能得沈理這個狀元公推崇,那西林禪院那人肯定有學問不凡。這樣的人不是多經過科舉,收歸到翰林院了麼?怎麼會跑到松江,又暫住在禪院中?莫非是厭倦仕途,掛冠而去的隱士大儒?
是了,此人與蔣學士有舊,又同沈理見過,說不定真是出身翰林的老儒。
就聽謝氏道:“相公,王伯安才高,為朝中諸公所忌。瑞二叔做了他的學生,往後會不會有干係?”
沈理搖頭道:“哪裡有那麼的好事。他不過是昔rì欠我個大人情,才答應教導瑞哥兒些rì子。收不收學生,還要看他心意……也是他少時太鋒芒畢露了些,才招的人忌憚。只是他學問在那裡放著,那些人能壓著他一科、兩科,還能老壓著不成?頂多是撈不著狀元的名頭。”
謝氏嘆氣道:“到底是運勢不足。就連父親都遺憾,若父子雙狀元也是佳話!”
沈瑞在旁,聽得已經愣住。
王伯安這個名字,旁人聽著會覺得陌生,沈瑞卻是曉得的。王伯安,並非姓王名伯安,而是姓王,字伯安。提及他的字,知道的人不多,可一提他的名字,大家就曉得了。
王伯安不是別人,正是陽明子王守仁,jīng通儒、釋、道三教,且文武雙全,是沈瑞曾外祖父最推崇的全能大儒。
第三十四章 景星鳳凰(二)
西林禪院,位於華亭縣縣西五里小崑山。
禪院雖也是佛家之地,可同寺院不同。寺院不管規模大小,都設佛殿,接受四方信徒香火;而禪院除非規模大、傳承久遠的,否則多隻設法院,供僧徒學法宣法。
後世大陸禪院文化衰敗,在港城卻發達起來,港城僧徒有限,可俗家居士的數目頗多。沈瑞少年時,也曾多次隨宗老往青山禪院聽禪,因此對於禪院他並不陌生。
眼前所見,與他印象中的禪院不能說截然不同,可也有很大差別。
小崑山,高不過二三十丈,從山腳伸延著青石臺階,直至山頂。山腳下散落著幾塊麥田、菜田,其中耕作的不是佃戶,而是穿著灰袍的僧侶。
看來禪院裡僧眾信徒的生活,自給自足,並不使人出去話緣隨喜。
沈理同妻子交代幾句,讓謝氏在馬車裡稍等,隨從也都留下,只帶了沈瑞一個,兄弟兩個沿臺階而上。
走過幾百節臺階,兩人便走到山頂。山頂地勢十分緩平,入目便是一組白牆灰瓦的建築,若非大門上掛著匾額,書著“西林禪院”四字,沈瑞幾乎要以為走錯地方。
這是禪院?連山門都沒有。看著同尋常人家並無不同。
沈理道:“這本是陸家別業,德衡公晚年曾在此學佛,後設了禪院,接待十方僧徒。”
松江陸家,亦是松江大族。此陸家,並非出自眾所周知的吳郡陸氏,族譜上能追溯的歷史不過百餘年。始遷祖就是德衡公,從國朝開國落戶松江,傳承至今不過幾代人。
在松江地界,沈家、賀家算是一等人家,陸家、章家、邵家、顧家、徐家、郭家等算是二流,其中陸家聲望不亞沈、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