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政府積極採納了衛雨氳的建議,在政策、資金和資源等方面給予鄉村文化產業更大的支援。例如,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對從事鄉村文化產業的企業和個人給予稅收減免、貸款貼息等優惠;加大對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如修建鄉村文化廣場、圖書館、博物館等;還推動了鄉村文化產業與周邊鄉鎮的協同發展,形成了區域規模效應。

衛雨氳見此情形備受鼓舞,繼續深入挖掘鄉村文化產業與鄉村振興的融合點。她發現,隨著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鄉村的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但鄉村的數字化建設仍然較為滯後。於是,她提出了“數字鄉村文化振興”的方案。

在這個方案中,她計劃將大資料、物聯網、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全面引入鄉村文化產業。首先是構建鄉村文化產業大資料平臺,整合鄉村文化資源資訊,包括傳統民俗活動、手工藝技藝傳承者、特色農產品等各類資料。透過這個平臺,可以精準分析市場需求,為鄉村文化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提供科學依據。

例如,透過大資料分析發現,某類結合了鄉村古老傳說的文創產品在特定年齡段的城市消費者中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那麼鄉村的文創企業就可以加大對這類產品的開發力度。同時,大資料平臺還能為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參考,例如針對哪些鄉村文化產業需要重點扶持、在什麼時間和地區加大推廣力度等。

物聯網技術則被應用於鄉村文化旅遊體驗的提升上。在鄉村旅遊景點安裝智慧感測器,能夠實時監測遊客流量、環境質量、文物保護狀況等資訊。對於遊客流量大的區域,可以及時進行疏導,確保遊客的安全和遊覽體驗;對於環境質量,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如空氣質量下降或者水源汙染,能夠迅速採取措施解決;在文物保護方面,感測器可以精確監測古建築、古文物周圍的溫溼度、光照強度等資料,實現智慧化的保護。

區塊鏈技術被用來保障鄉村文化產品的溯源和版權保護。在鄉村手工藝品、特色農產品等領域,每一個產品從原材料採集、加工製作到銷售的每一個環節都記錄在區塊鏈上,消費者可以透過掃描產品二維碼獲取產品的詳細資訊,包括產地、生產者、製作工藝等,這不僅增加了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度,也有效保護了鄉村文化產品創作者的權益。

然而,在實施“數字鄉村文化振興”方案的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挑戰。一方面,鄉村地區的網路基礎設施薄弱,要實現大資料、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應用,必須先解決網路頻寬不足、訊號覆蓋不穩定等問題。另一方面,懂這些新興技術的專業人才匱乏,即使有了技術方案,在鄉村也缺乏足夠的人員來操作和維護這些系統。

為了解決網路問題,衛雨氳積極與通訊運營商溝通合作。通訊運營商加大了對鄉村地區網路建設的投入,透過增設基站、升級寬頻裝置等方式,逐步改善鄉村的網路條件。同時,衛雨氳的公司也提供部分資金,在一些重點鄉村文化產業區域優先進行網路升級。

針對人才問題,她採取了多管齊下的策略。除了繼續從外部引進專業技術人才,給予優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發展環境外,還在鄉村本地開展技術培訓課程。這些課程邀請高校教師、企業技術專家到鄉村進行授課,針對不同年齡和文化水平的村民,因材施教。例如,對於年輕且有一定文化基礎的村民,提供較為系統的技術培訓,包括程式語言、資料庫管理等;對於年齡稍大但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村民,則側重於物聯網裝置操作、區塊鏈資料錄入等實用性培訓。

隨著“數字鄉村文化振興”方案的逐步推進,鄉村文化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一些鄉村文化企業利用大資料分析的結果,開發出了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實現了銷售額的大幅增長。例如,一個原本以製作傳統竹編器具為主的企業,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