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讀者解釋作品中的哲學概念。她聯絡了國外出版社的編輯海倫,兩人一起商量對策。

海倫建議:“我們可以增加一些註釋,對一些關鍵的哲學概念進行簡單的解釋。同時,我們也可以邀請一些當地的學者或者文化名人來撰寫推薦語,引導讀者去理解。”

衛念曉同意了這個方案。在增加註釋和推薦語之後,作品在國外的銷售情況逐漸好轉。她的名字也開始在國際文學界被更多的人知曉。

在國內,衛念曉的成功也激勵了更多的創作者。一些作家開始嘗試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哲學思想,文學界呈現出一種新的創作趨勢。

一天,衛念曉收到了一封來自一位年輕作家的信。信中寫道:“衛老師,您的作品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創作的道路。以前我總是在故事中徘徊,不知道如何提升作品的深度。看了您的作品後,我才發現哲學與文學融合是一個很好的方向。我現在也在努力探索,希望有一天能像您一樣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衛念曉讀完信後,十分感動。她給這位年輕作家回了信,鼓勵他堅持自己的創作理念,不斷嘗試。

隨著時間的推移,衛念曉開始籌備自己的下一部作品。這次她打算深入探討存在主義哲學與現代社會人們內心孤獨的關係。

她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小房間,那熟悉的書桌和椅子彷彿在歡迎她的歸來。她再次翻開那些哲學書籍,那些曾經看過無數次的文字此時又有了新的含義。

衛念曉開始深入生活去尋找創作素材。她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去觀察人們在人群中的孤獨與掙扎。她還深入到偏遠的鄉村和繁華的都市,與不同階層的人交談。

在一個偏遠的小村落裡,她遇到了一位獨自生活的老人。老人的房子破舊不堪,屋裡只有簡單的幾件傢俱。老人坐在門口,眼神空洞地望著遠方。

衛念曉走上前去,與老人攀談起來。

“大爺,您為什麼一個人住在這裡呢?您的孩子呢?”

老人嘆了口氣,“孩子們都出去打工了,很久才回來一次。我就守著這個老房子,等著他們。”

衛念曉能感受到老人內心深處的孤獨,這種孤獨像是一個無盡的黑洞,吞噬著老人的日常和希望。她默默地在心裡記下老人的狀態、言語和表情,這些都將成為她下一部作品中真實而生動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