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知是有軍國大事相商。心裡琢磨一下,便有了主意。
順治皇帝將形勢告訴了洪承疇,並問計於他。
洪承疇用餘光看了看多爾袞,見多爾袞微微點點頭,才侃侃而談起來:“現在各處抗清雖然形勢嚴重,實則外強中乾。”
順治問:“為何外強中乾?”
洪承疇說:“除了幾個主要人物之外,其餘大多是處於懷疑與觀望之中。”
順治問:“照愛卿所說,是不能派兵去鎮壓麼?”
洪承疇說:“正是。眾人本在觀望之中,若去鎮壓,恰恰將他們推到了敵對立場,這於大清國不利!”
順治問:“依洪愛卿之意,該如何處置?”
洪承疇說:“依臣之見,我以皇上的名義去招撫江南各省地方、總督軍務、兼理糧餉。同時,調遣滿洲大兵前去約束。一打一拉,保準能將其平息。”
多爾袞聽了,心裡不得不歎服。
順治皇帝問多爾袞意下如何,多爾袞認為可行。
於是,順治皇帝授予洪承疇尚方寶劍。
洪承疇領了皇上的尚方寶劍遊說於大江南北。果然不出他所料:各地反抗清朝的情緒雖然很高漲,但願意真刀真槍地乾的卻很少。經過洪承疇的勸說,各地的抗清運動便紛紛土崩瓦解。
一六四六年,魯王見大勢已去,不得不在張名振的保護下,離開紹興。
魯王在登上駛往廈門的輪船時,仰天長嘆道:“漢人之情緒,為何沸也匆匆,冷也匆匆?”
二、父親鄭芝龍投降清廷,兒子鄭成功效忠明室
一六四五年六月,多鐸瓦解了南京的福王朝廷,即弘光政權。其朝廷之中的官員蘇觀生、鄭鴻達等人保護著唐王聿鍵進入福建,依附在鄭鴻達的哥哥鄭芝龍之下,並於一六四五年閏六月,也就是魯王監國的同一時刻,稱帝於福州。建元隆武。
鄭芝龍是福建人,父親做過泉州庫吏。蔡善繼做泉州太守時,府治後衙與州庫僅隔一街,相距很近。鄭芝龍十歲時,戲投石子,誤中了蔡善繼的額頭。蔡善繼把他抓住,本想治治他,但見他的姿容秀麗,認為他將來必成大富大貴之人,便笑著對鄭芝龍說:“俗話說刑不上大夫,法不治貴人。”然後將他放了。
幾年之後,鄭芝龍與其弟芝虎流入海島顏振泉黨中為盜。由於鄭芝龍聰明伶俐,對海盜之事立刻了如指掌,其見識也常常超過一般海盜。後來顏振泉死了,海盜群龍無首,鄭芝龍便被海盜推為頭領。
鄭芝龍做了盜首之後,使海盜的力量迅速加強。縱橫海上,所向披靡,官兵也拿他沒有辦法。
福建巡撫熊文燦便設法招儀,後來,鄭芝龍便降到熊文燦門下。崇禎年間,鄭芝龍管領東南海上商船。凡商船非得鄭氏令旗,不能在海上來往。而要取得令旗,每船須交納三千金。於是,鄭芝龍成為富蓋一方的大富豪。
鄭鴻達將唐王聿鍵引至他的門下,本是想靠他的財力做成反清復明的大業。鄭芝龍起初也是這麼想,覺得如果能幫助隆武帝收復大明江山,自己便是有功之臣,功名利祿自然不愁。
然而,就在一六四六年八月,洪承疇奉旨招撫各地官員時,來到了福州。洪承疇約鄭芝龍密談,鄭芝龍依言而去。
洪承疇問鄭芝龍:“你不惜花費錢財助唐王反清復明,是為了什麼?”
鄭芝龍說:“自然是為了功名利祿!”
洪承疇說:“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老朱家氣數已盡,你若勉強為之,是逆天意而行。你一事無成不說,還會血本無歸。”
鄭芝龍想這一年來,自己花錢確實不少,但響應唐王反清復明之士並不多,大多數人都投到魯王門下了。因此覺得洪承疇的話確有幾分道理,卻又不甘心如此放棄,便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