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擁有權勢,希望能獲得擁王之功,不會像是先秦時期那樣,被統治者不容。
高祖劉邦逐鹿天下,儒家便是幫助者之一,但是戰場上儒家對於高祖的幫助很小。建國後,高祖信奉的便是道家,所以後期統治才會那麼的溫和,無為而治,修生養息,一直延續到景帝時期。
但是道家幫助高祖平定天下後,便消失匿跡了。所以儒家的影響力還是存在的,只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有所消減,每一任皇帝都不一定尊崇儒家文化。尤其是景帝時期,景帝更是嚮往道家黃老之術,希望長生,因此儒家被選擇遺忘了。
但是儒家也有動作,那就是影響下一任皇帝,也就是太子劉榮。可惜劉榮貴為太子,卻沒有皇帝命,因為女人的原因被廢了,劉徹後來居上。
也因此,儒家註定要悲催了,一個錯誤的選擇,讓儒家直接被打入冷宮。
對於儒家思想中的忠君之道,漢武帝很欣賞,內以推行儒家治國,外以兵家安邦。但是漢武帝的器量並不大,對於儒家還是耿耿於懷的,所以儒家他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只有這樣,自己的統治才會穩固。
因此這需要時間,溫水煮青蛙,慢慢的蠶食儒家的勢力,據為己用。為此,漢武帝佈下了許多後手。
先以儒家嘲諷百家,讓儒家的勢力受到打擊,這樣才好收拾殘局。他需要的只是儒家思想,而不是忠於儒家的那一群人。
作為治下子民,最終只能忠實於漢武帝自己。
時間匆匆,轉瞬到了元光三年。
這一年,楚天舒並沒有完全掌握第四重功法,想要將墨家真氣轉換成儒家文氣,對於學識方面需要很多,可是楚天舒並沒有這方面的知識。
如今只能轉換十分之一,這還是經過苦思冥想得到的成果。而且為了能讓自己完成這一重功法的修煉,楚天舒開始每天練習書法,希望能對自己有所幫助。
冬去春來,春走夏至。
夏天,這是一個多雨的季節。也就是這一年的夏天,黃河決口了。因此黃河兩岸地區出現了洪澇災害。
漢武帝派遣了十萬兵卒去救援,準備解決這個問題,可惜沒有任何成果,反而搭進去了不少兵卒的生命。
而且這一年,漢朝境內四處出現了天災,或者無法解釋的奇異現象。頓時弄得無數普通人人心惶惶。
於是董仲舒覺得,這是一個讓漢武帝真正重視儒家的契機。
於是奮筆疾書,開始寫了有關‘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的見解,好為儒家思想宣傳,要讓漢武帝重視儒家,推行仁政,不要像秦始皇那樣重兵黷武,否則上天感應到了,對於漢武帝的統治很不利。
由於需要寫的東西很多,又要經得起推敲,因此董仲舒閉門不出,一直宅在太學聖府中。
可是就算是這樣,對於弱勢的諸子百家還是繼續打壓,或者吞併剿滅。
董仲舒如此的表現,令很多人注意到了,因此不斷有人深入太學聖府,想要探究一二。
可惜太學聖府雖然都是一群儒生,可是儒生的戰鬥力並不弱,尤其只要學識越多,那麼增益的狀態越強,可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
一探究竟的人,全都消失在太學聖府中。
漸漸的,好奇的人越多。因此董仲舒,也無法靜下心來書寫自己的大作。
斷斷續續的書寫,年底終於要完成了。
就在董仲舒要查閱一遍,看看有無修改補充的地方時,一名不速之客不請自來了。
來人正是主父偃,對於主父偃,董仲舒可是明白的,這個人如今為中大夫,雖然官位不如三公,但是地位也在九卿之列。
主父偃這個人很受漢武帝的重用,尤其是其主張的大一統思想,後來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