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第1/3頁)
章節報錯
他說問題的起源在於開河,但聽罷之後,郗浮薇卻覺得,這是聞家本身的問題:
聞家跟鄒家差不多,祖上就是靠著會通河發達的。
會通河壅塞之後,聞家因為氣候已成,雖然有所衰落,卻仍舊是東昌府一等一的大族。
只是,因為沒了會通河的財源滾滾,聞家在分家這件事情上,就十分謹慎了。
早先聞家因為會通河的存在,可以說是日進鬥金夜進鬥銀,兄弟分家的時候,哪怕不是嫡長子,也不會被薄待,甚至連庶子都可以輕輕鬆鬆的坐擁萬貫家產。
會通河那麼一堵,雖然聞家手頭還有不菲的積累,然而出於未雨綢繆的考慮,也是家族接連幾代都沒出過讀書種子,擔心家聲衰敗,從聞羨雲的祖父一輩起,就定下來一個家產單傳嫡長子,其他兒子只能拿上那麼幾百兩銀子出門的規矩。
對比聞家以前給諸子的待遇,嫡長子以外的兒子們,當然是覺得不公平的。
&ldo;聞家一直都希望有朝一日會通河的波濤再次浩蕩。&rdo;聞羨雲沒什麼表情的說道,&ldo;所以國朝定鼎之後,在應天府也置辦了些產業,打聽朝堂動靜,等待機會,或者說,等待可以製造疏浚運河的機會。&rdo;
然而太祖皇帝陛下年間,國朝一點都不太平,又是邊患,又是太子早逝,又是屠戮功臣……到了建文帝上臺,注意力也全部撲在了削藩上。
跟腳是靖難之役。
老朱一家子打生打死的,同室操戈都來不及呢,哪裡有功夫管什麼會通河?
這機會簡直等的人心碎。
聞家主支,就是聞羨雲這一脈,因為是嫡長子,繼承了整個家業,沒什麼憂慮,也就漸漸的把這事兒給淡忘了。
倒是旁支子弟,因為分家的規矩改了之後,他們的境況差不多是一落千丈。
子孫裡又沒有出現特別爭氣的,指望就全部落在了會通河上面。
然後,他們還真的等到了:&ldo;旁支在應天府的一個眼線,是某戶權貴家的下僕。兩三年前吧,他偶然聽到那邊的主人私下裡抱怨,說是陛下因為龍興之地在北面,有意遷都,為了便捷遷都之後的漕運,也是為了方便北方的用兵,決定疏浚整條運河。&rdo;
旁支聞訊,欣喜若狂之餘,卻有人站出來提醒他們:&ldo;雖然會通河未曾壅塞之前,家裡的規矩,是將家業分成若干份,長房拿雙份。然而這兩代規矩已改,主支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咱們這些人是早就被排擠的在族裡根本沒有說話的份了……就算會通河重開,他們難道還會將家業重分,又或者是將那些肥的流油的差事,交給咱們?!&rdo;
他們有這樣的憂慮也是無可厚非。
畢竟當初聞羨雲的祖父決定更改分家規矩時,除了嫡長子之外的子嗣,包括後院,以及一些耆老,鬧的可以說是沸反盈天!
雖然最後在聞羨雲祖父的堅持下,聞家還是照他的意思分了,可是一家子的心思也是從此七零八落,恩怨算是結下了。
就算再次得到聞家復興的機會,聞家主支也未必肯帶著旁支們一塊兒振興家業。
萬一旁支成了氣候之後,想起來從前的仇恨,聯手對付主支怎麼辦?
旁支有了這樣的擔心,於是將這事情,就壓了下去,沒讓主支知道。
郗浮薇面色陰沉的聽到這兒,問:&ldo;這跟我父兄有什麼關係?難道他們報復不了你們主支,就拿我父兄出氣?&rdo;
聞羨雲淡淡說道:&ldo;旁支確認了陛下在遷都之事上的堅持後,覺得會通河肯定是要開的。然後如今北面戰事未平,陛下肯定不希望會通河的開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