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第2/3頁)
章節報錯
比如說,讓運河沿岸會因為運河重開而獲利的人家出點血?
要是第一種情況,宋禮覺得還是情有可原;要是第二種的話,宋禮就冷笑了:既想佔朝廷重開運河的便宜,又想一毛不拔,天底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
尤其當今在位的永樂帝,繼承了太祖皇帝一言不合剝皮填草的狠辣,靖難之役之後,多少忠誠於建文帝的臣子,自己身首異處不說,女眷一律被打發去了醃臢之地。可憐高門貴婦,望族閨秀,淪入煙花不說,有不甘忍受或者不堪折磨身死的,甚至連屍首都被拖去餵了狗。
這樣的主兒,忤逆他真的是嫌命長了。
宋禮這麼想著,遂將這一家子的情報扔到角落裡,不復關注。
畢竟他既沒有跟錦衣衛或者內廷搶人的想法,也不打算跟個昏了頭的家族語重心長。
如今聽徐景鴛說了鄒府下個月要給老夫人做壽,還給定國公家小姐發了帖子的事情,臉色頓沉,卻是懷疑鄒府當初之所以避著自己,乃是看不上自己這個尚書,卻打定主意要去攀附徐家呢!
徐家是永樂帝髮妻徐皇后的孃家,不過他們顯赫卻不是靠著出了皇后,反倒是徐皇后,乃是靠著生在這麼個開國功臣家裡,才得到嫁給還是燕王的永樂帝的機會。
雖然永樂五年的時候,徐皇后以及皇后的大弟徐輝祖相繼去世,然而徐家如今依舊有著一門兩國公的殊榮,二房的徐膺緒沒有爵位,卻也有著世襲指揮使的恩典。
徐景鴛就是徐家兩國公中定國公府的嫡出小姐,雖然是女流,但在永樂帝跟前卻很有幾分體面。
這是因為她父親徐增壽的緣故。
徐增壽是中山王徐達的幼子、徐皇后最小的弟弟,還是庶出,原本是不會得到封爵,更遑論是國公這樣的封賞的。卻是當初靖難之役才出現苗頭的時候,建文帝懷疑還是燕王的永樂帝造反,曾因此向徐增壽詢問,徐增壽斬釘截鐵的說這都是沒影子的事情,之後又悄悄跟永樂帝密告應天府的部署,可以說是不遺餘力的給姐夫幫忙。
只是這些舉動到底被建文帝發現了,永樂帝兵臨城下的時候,專門將徐增壽拉到跟前質問,徐增壽不能回答,於是被殺。
永樂帝本來跟徐皇后感情深厚,對幾個舅子都很寬容。就是大舅子徐輝祖,一心一意幫著建文帝對付他,哪怕他打進應天府了也還態度桀驁,他也就是奪爵,在徐輝祖去後,更是讓徐輝祖之子徐欽承了魏國公之位,到底還是當內侄看的。
這麼個可著勁兒給他拉偏架的小舅子,就更心疼更愧疚了。
聞訊之後非但撫屍大哭,跟腳封了武陽侯,給了&ldo;忠湣&rdo;的諡號,不久又覺得還不足以彌補,進了定國公。
徐增壽死的時候才二十八歲,膝下兒女既不多,年歲也都幼小,知道噩耗後,嫡長子徐景昌跟嫡女徐景鴛除了哭也不知道其他了。
那時候徐皇后還在,對兄妹倆就是百般憐愛,甚至還接到宮裡小住過幾日。兄妹倆進了宮也難以紓解失怙的痛楚,整日裡淒悽慘慘慼慼,永樂帝看著自覺虧欠,在諸子侄裡,對他們格外的優容寵愛。
哪怕徐皇后沒了,永樂帝迄今也還是這個態度。
可以說,徐景鴛雖然沒有公主之封,然而出入宮闈無忌,驕行眾人之處,跟公主也差別不大了。
不然這時候尋常女子拋頭露面都要為人議論,她一個大家閨秀,就因為一點口角,就帶著人從應天府一路跑到山東,可謂千里迢迢……這哪裡是普通貴族女子,尤其是沒出閣的少女能有的能耐跟膽子?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