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你這個人。&rdo;歐陽淵水有點無奈的搖了搖頭,道,&ldo;這不是才收了應天府那邊的訊息,覺得頭疼,過來找你們商量下?&rdo;

郗浮薇疑惑道:&ldo;應天府的訊息?我還沒聽大人說呢!是什麼?&rdo;

&ldo;漢王趙王,要拼命了。&rdo;歐陽淵水難得收起戲謔之色,瞥她一眼,沉聲道。

正文 第一百零六章 口是心非?

&ldo;拼命?&rdo;郗浮薇聞言挑了挑眉,&ldo;怎麼陛下已經下定決心了?&rdo;

歐陽淵水&ldo;嗯&rdo;了一聲:&ldo;解縉紳雖然下獄,其言猶在帝耳之畔,大內訊息,陛下有意正式冊立皇長孫為太孫。&rdo;

皇長孫是太子的嫡長子,如果他成了太孫的話,那麼太子的儲君之位就等於多加了一道保險了。

這對於太子是件好事,對於漢王、趙王,卻是不折不扣的噩耗了。

&ldo;年前解縉紳下獄,罪名據說就是&l;伺上出,私現太子&r;。&rdo;他呷了口茶水,繼續道,&ldo;你一向在山東大概不知道,永樂三年的時候,陛下打算立儲,曾經召他入宮商議,那會兒陛下是想立漢王的,只是他說這個先例開不得,若是開了,往後的皇室只怕都要骨肉相殘了。當時陛下臉色不太好看,他就說&l;好聖孫&r;,陛下才見笑顏。所以去年他下獄時,漢王那邊很是歡喜,有人就說陛下既然厭棄了這人,只怕也不會再在乎他的話……然而皇長孫到底是大了,不再如幼時那樣得靠重臣開口提醒陛下他的存在。&rdo;

郗浮薇揣摩這話的意思,微微一笑道:&ldo;還是陛下疼愛皇長孫,否則去年親徵塞外,何以未用漢王、趙王,卻唯獨讓皇長孫坐鎮順天府呢?&rdo;

去年皇長孫才十二歲,永樂帝與其說是讓這孫子坐鎮後方,倒不如說是專門磨礪他,順帶給他長資歷。

栽培之意,溢於言表。

如此即使對太子不怎麼喜歡,為了孫子的前途,永樂帝也只能繼續讓太子主持東宮了。

&ldo;如今陛下親徵已經凱旋而歸,國中的大事,最被上心的就是開河。&rdo;歐陽淵水說道,&ldo;按照宮裡對二王的瞭解,斷不可能因為陛下心意已決就放棄的。只是二王畢竟是陛下的親生骨肉,就是太子對這兩個同胞弟弟也是素來愛護,有些話別說事情還沒發生,即使發生了,也不是我們底下人能夠說的。也只能自己小心點了。&rdo;

郗浮薇不解的問:&ldo;陛下既然都心意已決了,這會兒還要在開河上做手腳,這不是存心引陛下雷霆之怒嗎?&rdo;

&ldo;陛下下旨開河,乃是為了遷都。然而就算沒有遷都這回事,為了北面的戰事,這運河也是該開的。&rdo;歐陽淵水解釋,&ldo;畢竟海上風浪大,稍有不慎,就是船毀人亡。如果運河開不成,遷都的事情且不說,單是北面用兵的遺禍,也足夠二王養賊自重,到底他們的武功是實打實的。&rdo;

雖然說永樂一朝驍勇善戰的將領也不少,但不管是太子還是皇長孫,喜好都是偏於文事。

永樂帝統共就這麼幾個兒子,如果烽火再起,不用漢王跟趙王的話,兵權盡委外臣,怎麼能放心?

總不能次次自己親徵吧?

皇長孫都要議親了,永樂帝再老當益壯,又還能親自衝鋒陷陣幾年?

&ldo;其實宮裡還有個懷疑。&rdo;

&ldo;就是陛下去歲親徵帶著皇長孫,如果開河之事出了岔子,估計也會讓皇長孫出馬,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