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下去,這一場中日經貿大戰的最後勝利方也必然是東三省。

日本工業真正的大發展實際上是《馬關條約》簽訂之後,從1901年到1908年是日本工業發展最快的階段,東三省並不比日本晚太多,當然,日本工業的核心還是國家投資領域,比如說日本工業的國家資本比例,1875年為81。7%,1880年是57。5%,1885年是74。9%。1890年是最低的29。8%,此後累年逐漸遞增,至1905年達到44。1%,1909年則剛好超過50%。

日本工業的國營資本在1890年之前是比較混亂的,此後則專注於重工業和科技、軍工領域投資。比如說長崎造船廠在1898年就建造了六千噸排水量的“常陸丸”——日俄戰爭中被俄軍擊沉,1907年建造了三萬噸級的“天洋丸”,正在建造兩艘世界上最大的兩萬噸級前無畏級戰列艦薩摩號、安藝號。

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為了重建海軍還從日本購買了14艘小型艦艇,雖然14艘小型艦艇加起來的排水量總噸位不到5700噸,可畢竟也是日本第一次對外國出口軍艦。

遠東財團想要追趕日本的船舶工業。難度還是非常大的,十五年內都不可能實現,但在其他領域,中日差距並不大,東三省和日本的差距就更低了。

東三省的這些大中小的企業家們都很清楚,只要遠東財團真的願意繼續拼到底,日本就憑那點家底想要一口氣擊潰東三省工業基本等於扯淡,至少在東三省的市場上沒有日貨的機會,在中國內陸市場也遲早被擊潰。…;

至於現階段血拼最厲害的紡織業,日本八大紡織社要是繼續這麼血拼兩年,基本就是自尋死路,中國的紡織業目前有半壁江山是遠東財團的,隔著關稅、運費和遠東財團拼家底,這不是找死嗎?

遠東財團往年根本不承認有年會這種會議存在,今年的年會一開完,卻故意將大方向的訊息放出去,整個東三省企業界一片振奮,人人都覺得有救了,銀行業和外資這邊也都鬆了口氣,因為東三省明年在貨幣上肯定還是維持寬鬆政策。

中日之間的外商投資有一個問題是根本性的差距,那就是外國資本在東三省擁有發鈔權,這就註定了外國資本湧入東三省的規模遠超過日本。

作為東三省的僭主,宋彪鑑於東三省和中國本身的人才缺乏問題,以及在現代工業、農牧業、金融業的經驗和認識上的匱乏,加上本身的外匯和白銀儲備匱乏,他也不排斥外國資本和外資企業,這是東三省外國人口在過去五年中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現在幾乎所有的學校裡面都有外國教員,所有的企業都有外國技師和熟練技工,總督府外國專家局、軍墾總局和遠東財團是東三省最大的外國專家聘用單位,在每一個軍墾局、軍牧局都有外國農牧專家組成的顧問團,東三省的科學研究院、工程研究院、農業研究院則都有80%的人員來自於外國招聘,東三省的各所大學、中等專科學校最低也有一半的教員是從國外招聘而來,包括遠東陸士。

外資、外企、外籍移民其實也是東三省經濟發展奇蹟的一個重要支助,除去韓民外,總數約有185萬的外籍移民在東三省經濟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是絕對不可忽略的。

存在就是合理,每一個所謂的奇蹟的背後都有著各種各樣的因素。東三省只是抓住了歷史上最有利的一個階段,這是一個資本輸出的時代,這是一個煤炭比石油更重要的時代,這是一個大豆最重要的時代,這是一個歐洲人口大規模出書的時代,這是一個現代農業大規模種植正在快速推廣的時代,這是一個技術轉移限制最松的時代。這是一箇中國關內人口最大規模向東三省轉移的時代……。

東三省只是抓住了所有的機遇而已。

東三省沒有道理髮展的不好,東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