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不可能。

對講機裡又陸續傳來好幾次“茲啦,茲啦”的響聲。

但劉宇浩顧不得去理會那些,丹田內強大的真氣呼湧而出,立刻,位於“黑作坊”幾十米開外的兩排庫房模樣的“窯洞”被籠罩在他“視力可及”範圍內。

“嘶。。。。。。”

異能穿透不足三尺厚的土坯,劉宇浩倒吸了一口冷氣,突然驚叫了一聲,臉上更是不斷的變換著顏色,古怪到了極點。

那庫房樣式的墓洞中,居然存放的是白銀!

在異能下,外形極似長方形的銀錠發出自然的黑綠色銀鏽,細看之下,銀錠表層呈現出灰褐色的色彩,蜂窩排列自然,孔中有金黃色的多色彩光。

銀錠已經黑紅的頂部刻有“大順庫府元年”六個大字,而底部則附著了一層薄薄的鉛釉,更加讓人驚駭的是,在銀錠兩側各有一行篆刻,上書“白銀萬兩”。

讓劉宇浩目瞪口呆的自然不是墓葬中發現了銀錠,可以說,那些銀錠的體積之大,前所未聞,在整個五千年曆史長河中都沒有出現過。

劉宇浩粗略估計了一下,每間“庫房”裡存放了十錠一模一樣的超大銀錠,如果那些銀錠真的如上面所刻有萬兩之巨的話,那麼整個墓室中竟存放了白銀一億一千萬兩。

這是什麼概念?

明末清初的時候還在使用十六進位制,也就是說,一兩白銀應該是現代社會的三十六克,一億一千萬兩換算成現代計量方法的話,就應該是三百九十六萬公斤。

劉宇浩不敢再算下去了。

上次在香港劉宇浩用計謀從吳凌柏那裡弄來了五噸多的白銀就已經把薛浩然給笑趴下了,如果讓薛浩然看到這一幕,嘴巴還不要笑到後腦勺上去?

當然,劉宇浩還沒有傻到要錢不要命的地步,儘管這座墓中墓的寶藏之巨震撼了他的小心臟,可假如他被錢繞花了眼,妄圖想私吞下這筆寶藏,恐怕最後自己怎麼死的都沒人知道。

錢嘛,沒了可以再賺,人沒了就什麼都成浮雲,這點簡單的道理劉宇浩還懂。

在我國,白銀作為貨幣有著悠久的歷史。《史記·平淮書》裡記載:“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黃是指黃金,白是指白銀,赤就是銅。

但白銀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卻一直要到明朝中後期才形成。

當年,明成祖從南京遷都北京後,由於受條件限制,北京官員的俸祿仍要在南京支付,負責經辦的人員“將各官俸米貿易貨物,賣貴賤酬,十不及一,朝廷虛廢米祿,各官部得實惠。”

到明英宗正統元年,戶部為了克服這一弊端,才決定將江南租賦改成白銀、布帛等物品運往北京發放官俸,次年又將蘇州、松江、常州存留的近百萬石糧食也折換成白銀給官員發放俸祿,明朝政府的這些決定,使白銀成為當時官方認定的合法貨幣,從此以後,各朝代的財政收支也逐漸轉向以白銀為主的貨幣支付方式。

劉宇浩還記得齊老爺子書房裡有專門記載明朝銀本位政策的線裝書。

書中記載,最初的時候,白銀主要分為三種型別,其一為碎銀,即一兩以下的銀子;其二為銀錠,即元寶,普通大元寶是50兩一錠,最大的有500兩重,元寶上多有文字,大的有鑄造地名、重量和銀匠的姓名,但小的有時不鑄明重量;其三為銀元,是從外國流入的銀幣,主要流通於閩廣地區。

“萬兩一錠?真虧李自成想得出來!”

雖然真相終於大白,可看著這麼大一筆寶藏卻不能得手,劉宇浩心裡哪有不酸溜溜的?自然是把闖王那哥們給腹誹了個夠,他卻忘了萬兩一錠的白銀鑄造並非李自成所獨創,其實早在明朝中期就已經有人開始這麼幹了。

這種事看似荒誕不經,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