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方孝孺就被斬首於午門之外,百官觀刑。

絕大多數人被嚇得不輕,只有極少數人面不改色,甚至也有人一臉的憤怒,暗自怒罵朱棣暴君的。

但是,所有人,沒有一個敢跳出來反對的。

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朱棣從北打到南,全天下所有人看在眼裡,都知道眼下大明第一能打仗的將軍就是朱棣本人,軍威赫赫;第二個是眼前的方孝孺被殺,足見朱棣是個殺胚,管你有多大名氣,觸怒了他的下場就是死,堪稱第二個朱元璋。

如此情況下,他們很明白,只要他們敢跳出來,下場就是死!

也不是沒人想著集體抗爭一下,但眼看著朱棣是朱元璋第二,他們也是不敢。

因為當年朱元璋殺人從來不管人數,管你多少人,只要被牽連到了,通通處決。在這種情況下,朝堂依然能夠運轉。

除了朱元璋本身的巨大威望,也在於全天下想要當官的讀書人簡直不要太多。朱元璋這邊殺人盈野,動輒數萬人,另一邊廣開恩科,一茬又一茬的讀書人被恩科籠絡進朝堂當官。

他們現在集體跳出來了,朱棣一狠心把他們殺光了,然後那邊開恩科招人當官,那他們不白死了嗎?

所以,為了家族,為了自己,忍吧。

反正朱家的人,誰當皇帝都一樣,朱棣有能力走到現在,那就讓他當好了,好歹也是朱元璋的嫡子。

觀刑之後不久,不等他們回去,朱棣那邊又下達了命令,叫他們去金鑾殿議事。

建文朝的文武百官們膽戰心驚,跟隨朱棣一路打過來的將軍們以及從北平趕來的文臣們則個個喜笑顏開。

毫無疑問,靖難的專案成功了,現在到了排排坐分果果的地步。

群臣趕到之時,金鑾殿內的一人讓他們瞪大了眼睛,竟然是解縉!

所有人很快就看明白了,難怪方孝孺被斬殺了,原來解縉這個濃眉大眼的傢伙叛變投誠了,主動給朱棣寫即位詔書呢。

方孝孺是大儒,讀書人的種子,解縉雖然差了點,在學術思想方面弱於方孝孺,但人家是名滿天下的大才子、大文學家,在讀書人中間同樣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此時的金鑾殿,是朱棣的主場。

文武百官到齊之後,朱棣立即將解縉寫的即位詔書讓人宣讀出來,然後詢問他們的意見。

建文朝還在的文武官員都懵了,這麼直接的嗎?

不少人心下暗罵朱棣急不可待,沐猴而冠。

自古登基稱帝,哪個不是要三請三讓?走一套流程?

現在朱棣流程都不走了,直接把即位詔書都宣佈了,就差直接說我現在要登基稱帝,你們有什麼意見沒?沒有的話那我就不客氣了。

這像什麼話?

但他們的意見其實已經不重要了。

在很多人還未反應過來時,朱棣的三個好大兒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然後靖難功臣姚廣孝、丘福、朱能、李遠、王聰、張輔等人,還有開了城門的李景隆、谷王朱惠等人,已經跪倒在地,三呼萬歲,然後高呼:“請燕王即皇帝位!”

山呼海嘯的聲音,震動了金鑾殿,也讓還未反應過來的人紛紛跪倒在地,跟隨著山呼萬歲,高喊:“請燕王即皇帝位!”

“哈哈……”

站在皇座之前的朱棣一陣大笑,然後卻一言不發,轉身拂袖離去了。

所有人先是一怔,然後明白了過來,這還得三請三讓啊。

這套流程,他們熟啊。

於是,連續三天,群臣連請了三次,請燕王登基。

終於,在公元1402年6月17日,也是建文四年的6月17日,朱棣穿著帝服,和身穿皇后服的徐皇后,攜帶者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