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不第。於是將仕進的希望寄託在李時珍的身上,而李時珍對八股文不感興趣,對醫學特別酷愛。可是在“父權”時代,兒子只好從命,攻讀八股文,結果三次科考不中。後來李時珍說服父親同意他棄文從醫,終成大醫學家。
卡爾?威特有一個教育原則,就是“教育不能強迫”。不管教什麼,他總是先努力喚起孩子的興趣,只有在孩子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時,他才開始教。他教孩子讀書時,先給小威特買來小人書和畫冊,繪聲繪色地講給他聽,並且說:“如果你認識了這些字,你就能明白這些故事了。”他用這種方式來激發威特的好奇心,或者乾脆不講給他聽,只告訴他:“這個畫冊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是爸爸沒時間給你講。”這樣一來,威特就有了一定要識字的想法。這時,老威特就不失時機地教他識字。
孩子的學習能力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一方面是指智力,就是通常所說的聰明與否,這種能力有一定的先天性,後天的環境與培養則會激發一個人內在的潛能;另一方面是指會學習,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在學習過程中會進行有效的自我控制,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種能力來自後天的鍛鍊、獲得與積累。而興趣可以說是孩子培養學習能力最強有力的動力。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渴望與積極性,就有了自覺學習的可能,就有可能持之以恆。並且從中體驗到快樂,這時就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了。
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7)
生活需要好奇心,需要興趣所激發的創造火花。如果你的孩子對音樂感興趣,他有可能會成為音樂家;如果你的孩子愛玩電腦,他有可能會成為下一個比爾?蓋茨;如果你的孩子愛做生意,有可能會成為精明的企業家。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興趣去選擇未來的路,更容易走向成功。
小故事
一位母親帶著自己五歲的孩子去拜訪一位著名的化學家,想了解這位大人物是如何踏上成才之路的。化學家沒有跟他們講述自己的奮鬥經歷和成才經驗,他把他們帶到了實驗室。
第一次到實驗室的孩子很興奮,他好奇地看著林林總總的瓶子和裝在裡邊的五顏六色的溶液,看看化學家,看看母親,過了一會兒終於試探性地將手伸向盛有黃色溶液的瓶子。這時,他的背後傳來了一聲急切的斷喝,母親快步走到孩子旁邊,孩子嚇得趕忙縮回了手。
化學家哈哈笑了起來,對孩子的母親說:“我已經回答你的問題了。”
母親疑惑地望了望化學家。化學家漫不經心地將自己的手放入溶液裡,笑著說:“其實這不過是一杯染過色的水而已。你的一聲呵斥出自本能,但也呵斥走了一個天才。”
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孩子的好奇心、興趣總是在不斷變化的,對於原有的學習內容,他們很容易出現經常性的厭倦情緒,這是因為小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動愛玩、喜新厭舊,一成不變而又需要不斷重複的學習很容易使他們感到厭倦,這很不利於他們的深入學習。因此,父母應努力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讓孩子在平凡的學習生活中積極地去發現、創造學習的樂趣,並且能長久地將這種興趣保持下去。
例如,有些孩子對喜歡的課程肯下工夫,對不喜歡的課程則採取逃避的態度。因此,若想讓孩子以一種愉快的心情去學習自己不喜歡的功課,父母可以採取強迫孩子先將不喜歡的科目全部學習完,否則就不開始學習喜歡的科目,就如同馴獸一般,做完一個動作給一點甜頭。逐漸地,孩子對那些原本不喜歡的科目也產生了興趣,並且會主動去完成。這種方法就是心理學上的“報酬效應”。換句話說,就是利用孩子喜歡的科目作誘餌,來誘發他們對不喜歡的科目的興趣。
此外,與孩子進行“抽籤”也是一種培養學習興趣的好方法,即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