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順從。在這種情況下,觀眾是沒有發言權的,所以觀眾的心聲也無法得到導演們的體會,雖然有些媒體可以說出一兩句,但很不客氣地說,這些媒體很難代表觀眾的心聲,大多屬於那種自認為很懂電影的人,於是媒體的聲音與其說是為觀眾鳴不平莫若說是為導演與觀眾製造障礙。

電影是不是為觀眾而拍的,答案是肯定的,但並不是說電影是為了迎合觀眾,在我看來,*與三級片觀眾看的人肯定不少,但我很難想象這些片在院線中播放觀眾也很多嗎?中國這種情況只適合偏僻的錄相廳。所以說,觀眾進院線是有選擇的,那他們到底選擇什麼呢?

很不幸的一件事就是許多導演並沒有一直不肯放下自己的姿態站在觀眾的角度拍片,去拍一部不是表現自己思想不是表現自己情結的影片,拍一部好看的電影難道就是這麼難嗎?《石頭》拍得很好看,原因在於甯浩將自己放在觀眾的角度上了。

有一個暗示可以說明這一切,有人說《石頭》很象英國導演蓋裡奇的《兩杆大煙槍》與《拐騙》,這兩部片子我也看過,最深的印象是好玩好看,我想所有看過這兩部片子的人都有這個感覺,至於什麼思想性什麼人生哲理恐怕得最NB的影評家慢慢杜撰出來。作為一個觀眾,甯浩感同身受了好玩與好看,輕鬆而沒有過多的思考,於是他要將這個好玩與好看的感覺獻給中國觀眾,顯然,甯浩是把自己放在一個觀眾的角度來考慮如何拍片的,這才拍出了《石頭》這樣的影片。換位思考說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並不容易,首先要根除的就是電影是門表現藝術電影是個宣傳機器這類形而上的定義,將電影當作娛樂是中國導演最缺乏的觀念。其次,思想單純一些,不要即想著獲獎又想著能拍出好電影來,這種雜念也是很要不得的。

所以在我理解中,觀眾其實就是導演自己,問題主要在於導演本身是否意識到自己是觀眾,是否真正地放下導演的架子去拍片,這是觀眾愛看什麼的重點所在。

第三個問題是一個最最惱人的問題。《石頭》一出來,我首先想到的問題就是一部《無極》一部《十面埋伏》一部《英雄》到底能拍多少部《石頭》?

記得那年暑期檔,為了某種原因,《十面埋伏》擠掉了本應在暑期放映的《哈利波特》,從那以後,我對第五代導演抱有深深的敵意。無數的影人都會說這麼一句話“為中國電影市場做點事兒”,這是一個很虛的口號,事實證明第五代做得最次甚至是最不道德。一次次地衝奧可以打上為中國電影造成國際影響的標籤,但事實上都是在為自己立碑記傳。

韓國電影這幾年成績十分地顯著,主要原因是其國內市場已經形成了,在這種情況下,韓國電影才真正開始面向亞洲面向世界。換句話說,國內的條件允許自己的電影去向國際證明什麼了,但中國卻本末倒置,國內市場一片慘淡的情況下,還要消耗巨大資金去向國際證明什麼,這是一個非常愚蠢的策略。

許多國際知名導演呂克貝松斯皮爾伯格等雖然偶爾拍片但他們的大部分時間是用於培植新人上,而中國導演尤其那些成名的導演象張藝謀陳凱歌之流卻沒有這麼做,雖然他們並沒有義務這樣做,但不能用自己的地位用自己的聲望去抑制中國的年輕導演,從資金,檔期等各個方面都處於壟斷地步,這與那句“為中國電影市場做點事兒”的說法不但不符甚至是相悖的。在此,再次感謝劉德華先生,無論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