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中央,恐怕不是容易的事情。”
“東北包括其它各地的兵工企業倒還好說些,那裡耗費的費用都屬各地地方財政所有。可太原文戈那裡情況就特殊了。”
“雖然他也接收了閻錫山時期的兵工企業,可是在整理晉鈔時,中央已有命令,山西那些企業都歸太原行署所有,是中央為了穩定晉鈔,而給文戈的補償。”
“而且我聽徐永昌說,擴大太原兵工廠和新建的飛機制造廠等企業,花費更是高的嚇人,都是文戈私人掏的錢,如果中央要收回,就勢必要拿出錢還給文戈,可問題是現在中央拿不出這麼大一筆錢。”
感謝“70生人”、“大漢國姓liu”兩位書友的打賞。
第五百零六章抗戰醉翁之意(二)
陳果夫沒有接宋子文的話,而是微微一笑,自顧自的又說:“中央兵工總署所屬兵工企業資金困難,而地方所屬兵工企業卻資金雄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中央支出專案多,資金量大的原因外,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央的兵工企業生產的武器裝備,要免費供給包括各個地方部隊在內的部隊。”
“而這些地方部隊一邊堂而皇之地接收政府的武器彈藥裝備配給,一邊又用省下的錢,私下購買武器,或者在國內出售武器彈藥,這也讓這些地方勢力的兵工企業可以獲得巨大盈利。而這些人購買武器,卻都毫無例外地選擇避開中央企業。比如,張學良就剛剛從德國購買了5000支駁殼槍,而這種手槍,金陵兵工廠完全能仿造,現在就在生產。”
陳果夫的話有些欲加之罪的意思,沒有那個地方勢力揮傻到把錢送到國民政府兵工總署,那樣勢必會經過蔣介石的批准這一關,若是張學良或者是宋哲武還好些,換了別人,軍政部不僅會追問購買武器的用途,多半還會以各部隊武器裝備要由軍政部統一調配為由拒絕出售,甚至買武器的錢還很可能會直接被沒收。這樣的結果恐怕還是好的,搞不好就會被軍政部究根問底地查問其錢款的來源。而這些地方勢力的錢款,除了張學良和宋哲武可以說清楚,其他人是絕對說不明白,或者局勢根本不敢說明白。
雖然如此,可是何應欽對於張學良一向不是很感冒,甚至還很有些反感,這時接過陳果夫的話說道:“陳部長說的對,東北財稅很充足,他不僅一分不向財政部繳納,他張學良還是獅子大開口,向中央每年討要2000萬的軍費如果每年省下這2000萬,中央馬上就可以建起一支規模不小的空軍來。”
國民政府不僅不在東北收取一分錢的稅收,還要每年給張學良2000萬的軍費,這是張學良當年在東北易幟時,蔣介石親自同意的。何應欽如此說,明顯沒有考慮到蔣介石的感受。
而這個條件又是張群去東北和張學良談成的,現在何應欽重提這2000萬,又免不得讓張群下不來臺。還有,張群和楊永泰同為政學系領袖,這也免不得把楊永泰也得罪了。甚至就是宋子文也和張群關係莫逆,也會責怪何應欽的。
何應欽這樣一竿子打了這麼多人,林蔚心知這是何應欽這個貴州佬的倔脾氣又犯了,不禁暗暗在心裡替何應欽著急。
見蔣介石神色複雜,林蔚很怕何應欽再說出什麼讓蔣介石下不來臺的話,忙笑著說:“當年張漢卿易幟,東北軍內部反對者很多,中央當時給張漢卿如此優厚的條件,也是為了讓張漢卿能更方便說服那些反對易幟的人。如張漢卿不易幟,中央要想統一全國,只有依靠武力征討東北一途了。”
“先不說東北有日本人作梗,武力征討的難度會有多大,僅軍費就不是幾個2000萬能下得來的。這件事現在看來,還是非常值得的。”
說到這,林蔚話鋒一轉又道:“不過何部長說的也是實情,現在每年中央給東北軍的軍費,也確實是中央財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