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川,此議難道沒有轉圜餘地嗎?\"

\"陛下,北疆尚未肅清,漠北仍有異域勢力虎視眈眈。頡利若得以留存,必定再度興風作浪,昔日他對長安的威懾歷歷在目,我朝不能重蹈覆轍,絕不能放任夷男成為日後朝廷的心腹大患。乾旱蔓延,災民四溢,難免有宵小趁虛混入京城,製造動亂。更何況,長安內外並非鐵板一塊,如果局勢惡化,潛伏的力量或將顯露,陛下將面臨的局面比想象中嚴峻許多。\"

\"徐國公所言有理,應斬草除根,頡利當滅。\"侯君集手持笏板,站出來支援林川。

林川的提議並非空穴來風,而是預見未來的動盪。見李世民不置可否,侯君集緊接著說:\"所謂天下共主,正如林川所講,戰場上的事難以透過談判解決,即便是表面順服,內心也會反抗。\"

\"陛下,邊疆百姓和勇士的命,不能白白犧牲。\"張公瑾上前挺身而出。

隨即,多名滯留長安的北伐將領依次出列,支援林川的主張。一時之間,文官的傲氣受到抑制,平素滔滔不絕的廷尉們如同受挫的甲殼,一時間噤聲。

林川主張殺伐,敢於行動。前不久,他就在朱雀大街上斬殺了數十名吐谷渾使者。朝廷命官為了自己頭上烏紗,無人敢發聲,又怎麼會在這個問題上發言呢?

殿內陷入寂靜,許久,魏徵舉著笏板說:\"陛下,臣有話要說。\"

\"愛卿儘管直言。\"李世民答道。他希望建立德政,借政治手段團結各地,林川之言雖在理,但他心中並非沒有異議。

此刻,他更希望魏徵能夠有力駁斥林川。 \"陛下,微臣認為徐國公之言確實合理。\"魏徵大聲陳述。

\"魏徵!\"李世民驚詫。

朝中文官面面相覷,魏徵支援林川?魏徵神色不變,從容道:\"陛下,徐國公作為將領,應當剷除隱患,防止邊疆事態惡化,故臣支援他。但陛下身為君王,不宜親自下令處決,殺伐頡利會影響陛下的威望。\"

\"此舉恐怕會讓尚未投降的部落聯合對抗朝廷,那時戰火遍地,國家危矣。\"

\"原來如此……\" 李世民輕舒了一口氣,魏徵說的沒錯,自己和林川角色不同,必須顧全大局。

魏徵發言後,裴寂立刻附和:\"徐國公好戰無情,之前公然處決使者,已釀成巨大隱患。陛下未曾追究,臣認為他沒有留在朝堂上的資格。\"

糟了,人格攻擊?

林川瞥向裴寂,他和對方並無瓜葛。然而這個老狐狸居然針對他。

可惜他低估了裴寂在朝中的影響力。

\"陛下,微臣懷疑徐國公在戰爭中濫殺無辜,且擒獲頡利後刻意拖延遲緩處理,也許暗中謀劃叛亂。如今堅決要殺頡利,可能是為了殺人滅口。\"一位貴族廷尉出言說道。之前無法扳倒林川,此刻不同,大多數文官支援放過頡利,林川的反對自然成了眾矢之的。

況且他手中握有人人忌憚的弱點。

\"陛下,徐國公掌管宮廷財務,去年年末未經稟報私自修建府邸,微臣懷疑他挪用宮內金銀,應當派刑部嚴加審查。\"有侍御史提議,彷彿落井下石一般。

廷尉們紛紛提出意見,話題從如何處置頡利轉移到了林川的個人品質和私德。

事情不對勁。為何針對的成了他自己?

林川知道上朝總沒什麼好事,之前朱雀大街處死吐谷渾使者的事情尚未解決,果然這些針砭時弊的廷尉最終都指向了他。這些傢伙,做事不成卻栽贓有一套。

李世民目光冰冷瞥過裴寂,瞪了一眼全場廷尉,顧左右而言他。顯而易見,這是蓄意針對林川的一場算計。

李世民輕擊案桌,厲聲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