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國的對立面上,英國人的思維模式也差不多。他們得知中國要在蘇丹省種苜蓿的協議之後,第一念頭是“土耳其人引狼入室,中國人終於要插手非洲事務了!”不過英國人畢竟是英國人,他們的第一選擇不是立刻派遣艦隊在印度洋上阻撓中國船隊進入紅海。這樣的做法只可能立刻激化矛盾,英國艦隊攔截中國船隊,於是中國艦隊進入印度洋和英國艦隊對峙。再接下來就是雙方互相威脅,萬一擦槍走火,就是一場海戰。再接下來就是戰爭升級,中國和英國在各種能夠作戰的地方大打出手。

戰爭結果不好說,不過戰爭一開,英國的海峽殖民地肯定會被中國奪走,這是完全可以預料的事情。英國海軍部認為可以再等等,確定中國下一步的行動之後再說。紅海不是馬六甲,中國在馬六甲佔盡了地利的便宜。在紅海一帶面對中國海軍的時候,有主場之利的可是英國人,而不是渡過印度洋的中國人。

君權級戰列艦的設計討論遠比想象的冗長,按照現在的爭論程度,君權級戰列艦設計定型大概會在1877年。第一艘軍艦建造完畢,正式編入皇家海軍的戰鬥序列,估計得到1880年。在這個時候,中國只要不是太過分,很多事情其實是可以商量的。

英國人在憋新式戰艦,中國也一樣,韋澤已經定下步驟,要完成的就是萬噸水壓機的製造,要完成材料學上的突破,還有就是已經用在發電機上的蒸汽輪機研發要繼續進步。蒸汽輪機的結構比三漲式蒸汽機簡單太多,當下只需要在承力部件材料上有所突破,另外就是在實踐中積累經驗。這時代的汽輪機根本不用達到後世的三四萬馬力,能到超過一萬五就已經足夠對付包括英國在內的軍艦。

英國遇到的是設計思路無法突破,中國則是技術積累太過於薄弱,雙方不約而同的認同自己一方的新式戰艦能夠在1880年正式進入本國海軍的正式編列。在下一輪的決戰之前,雙方都不願意讓局勢徹底失控。

面對中國在蘇丹省種苜蓿的行動,英國祈禱中國船隊在海上出現機械故障,或者遭遇極度惡劣的天氣。中國則想盡辦法不讓船隊在海上出現機械故障,並且不遭遇極度惡劣的天氣。最後英國人失望了,中國船隊安全抵達蘇丹。並且在一處地方設下了錨地。

這裡就是後世的蘇丹港,歷史上蘇丹港是1906…1909年修建起來的。現在這裡只是一處屬於熱帶沙漠氣候的荒地,這裡年平均氣溫約29攝氏度,最高達40~50攝氏度。這裡與其說是港口,還不如說是一片熱砂地獄。

蘇丹港在一片岩山的環繞之下,居高臨下,很適合建立炮臺。但是第一個建築物卻不是炮臺,也不是堅固的兵營,部隊搭起了帳篷作為居住地。首先建起的是二十幾個海水淡化器。黑色的吸熱管從陶瓷大蒸發器下面的介面插進去,透過注水口往蒸發器裡面灌上海水。太陽的熱量讓海水蒸發,蒸汽順著緊扣在上面的收集管進入被擋住陽光的冷凝器裡面。

此時正是八月底,太陽毒辣的很。僅僅是用了吸熱管,蒸發器裡面的水就開始沸騰起來。沒過多久,冷凝器裡面就開始流出汩汩的蒸餾水來。看到淡水問題得到了解決,在太陽下曬得通身大汗的部隊歡聲雷動。光復軍並不擔心在荒漠裡面的食物,船上裝了大量的罐頭、糧食,還有泡麵。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淡水。這次運來了兩百多套海水淡化裝置,還有大量配件。中國就是要在這裡進行一場攻堅戰了。

根據與奧斯曼帝國的協議,中國有權自費建立一條通往苜蓿種植區的鐵路,用於把該地的苜蓿運到海邊的港口。這這些港口、鐵路所在的地區,奧斯曼帝國都會租借給中國三十年。紅海沿岸,特別是非洲這邊的海岸都是一片綿延不斷的紅黃色巖壁,荒涼的巖壁上幾乎是寸草不生。中國方面覺得奧斯曼帝國認為中國不可能在這裡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