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時代的進步,中國人的婚姻觀念也在發生重大的變化。從前人們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認為“嫁雞隨雞”,把離婚當做是丟人的事情,如果一方提出離婚,另一方會強烈反對,甚至發生家庭悲劇。現在,對離婚時財產分割、債務、撫養費這些問題的關心,說明對於離婚這個問題人們已經發生了觀念的轉變,在感情無法維繫的時候,雙方考慮的是自己以後如何生活,如何開始新的人生道路。從這一點來看,人們似乎更加實際了,也更能以平常心來看待生活中的悲歡離合,這是一件好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觀念的變化也是正常的。
勞動力自由流動和婚姻家庭觀念轉變,是家庭模式變化的主要原因。在中國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工業化生產與現代化生活,特別是非農產業迅速發展和農民的進城務工,需要勞動力自由流動,而幾世同堂的大家庭模式以及老弱病殘的拖累,不利於經濟發展和個人進步。因此,結構簡單、便於流動的小家庭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
在中國城市化和現代化的推進的同時,新一代群體為追求更大的個人價值和更多的生活享受,除被動不婚外,選擇獨身和晚婚的人數日益增長,生育率下降。另外,未婚同居現象的增多,也使家庭的傳統形式受到挑戰。婚姻家庭觀念的變化是中國家庭規模、結構和式樣變化的又一原因。一位新女性這樣評價自己的婚姻:我喜歡挑戰自我,不想受家庭束縛。我是受到多方面壓力並猶豫好久才結婚的,現在也沒有要孩子的打算,因為工作壓力太大,而且有了孩子會約束我的自由。
伴隨著家庭結構簡單化和家庭規模小型化的出現,一些新的社會問題也隨之而來一方面使“空巢家庭”(子女不在身邊的老年夫婦家庭)和老齡鰥寡孤獨家庭增加;同時,中青年群體由於生存壓力的加劇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他們對贍養父母的方式有不同的理解,更傾向於以探訪的方式或以金錢的方式來孝敬父母。這樣造成了老年人更加孤獨、抑鬱、焦慮等心理不適現象的時有發生。而在農村,老人一旦喪偶或喪失勞動力,還可能面臨著貧困和生活無著落的危機。家庭對人們獲取精神安寧、鞏固社會及文化關係以及促使後代健康成長等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每個老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都應該受到子女的關注。關懷每一個家庭,特別是“空巢家庭”和老齡鰥寡孤獨家庭,給老人們更多的物質援助和心靈慰藉,促進老人們身心健康,是做子女的基本義務,也是中國傳統的美德,同時也是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因素。
中國城鄉社會的結婚率在一九八一年達到最高峰(千分之二十點八)之後,此後開始逐漸回落,從一九八七年至今,結婚率呈連續下降之勢。近年來家庭、婚姻結構的另一個重要變化是,未婚同居現象迅速發展,並被社會道德觀念所默許。除被動不婚外,選擇性獨身和晚婚是導致結婚率下降的原因。初婚年齡推遲和獨身增多影響到初育年齡後移和生育率下降。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全國婦女的平均生育年齡在二十五點一歲至二十五點五歲之間波動,2000年為二十五點五歲,之後一直在攀升。同時,中國的離婚率還將會保持繼續增長的勢頭。而大城市離婚率的迅速攀升,挑戰了婚姻所特有的雙系撫育功能,讓人對婚姻問題不得不深思。婚姻對*關係的約束力在下降,越來越多的*不再借助於婚姻的形式,或者逃避這種形式的約束。
恩格斯曾經講道:一夫一妻制家族與對偶家族差異的地方在於婚姻的約束來得更堅固*,此種關係已經不能由某方任意地解除了。這時的通例已是隻有男子可以解除婚約拋棄他的妻子。男子的通姦權,這時已為習慣所保證(《拿破崙法典》曾確定地給丈夫這一權利,只要他不帶情人到家裡來),隨著社會進一步發展,這種權利也愈行得廣。(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