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而生成的,《說文解字》有“電,陰陽激耀也,從雨從申”。《字彙》有“雷從回,電從申。陰陽以回薄而成雷,以申洩而為電”。在古籍論衡(lunheng,約公元一世紀,即東漢時期)一書中曾有關於靜電的記載,當琥珀或玳瑁經摩擦後;便能吸引輕小物體,也記述了以絲綢摩擦起電的現象,但古代中國對於電並沒有太多瞭解。

西元前600年左右,希臘的哲學家泰利斯(thales;)就知道琥珀的摩擦會吸引絨毛或木屑,這種現象稱為靜電(staticelectricity)。而英文中的電(electricity)在古希臘文的意思就是“琥珀”(amber)。希臘文的靜電為(elektron)富蘭克林做了多次實驗,並首次提出了電流的概念,1752年,他在一個風箏實驗中,將繫上鑰匙的風箏用金屬線放到雲層中,被雨淋溼的金屬線將空中的閃電引到手指與鑰匙之間,證明了空中的閃電與地面上的電是同一回事。

在十八世紀電的量性方面開始發展,1767年蒲力斯特里(j。b。priestley)與1785年庫侖(c。a。coulomb1736…1806)發現了靜態電荷間的作用力與距離成反平方的定律,奠定了靜電的基本定律。

在1800年,義大利的伏特(a。voult)用銅片和錫片浸於食鹽水中,並接上導線,製成了第一個電池,他提供首次的連續性的電源,堪稱現代電池的元祖。1831年英國的法拉第(m。faraday)利用磁場效應的變化,展示感應電流的產生。1851年他又提出物理電力線的概念。這是首次強調從電荷轉移到電場的概念。

電力的正真使用,還的從愛迪生髮明電燈說起。1889年,愛迪生髮明瞭電燈。從此,人類開始大量使用人造光源。電的使用,徹底告別了漫長的黑夜。

諸葛均為了形象地解釋電能的利用,就首先研製了一個化學電池。然後利用碳棒製作了一個燈泡,他先自己做了實驗,確定成功之後,才開始向人們展示。

這天夜裡,黃月英,諸葛瑾,孫尚香,小喬、曹靜等人被邀請進了一個房間,諸葛均命人將房間裡的馬燈熄滅。頓時一片漆黑,諸葛均將燈泡接上了電源。忽然,房間裡一片光明。人們一下子驚呆了。所有人最後都將敬佩的目光投向了諸葛均。

人們對於諸葛均的神奇已經有了免疫力,但是,這件事情還是超出了人們的預期。

孫尚香撲上去,抱住諸葛均,情不自禁地在他的臉上親了一下,說到:“老公,你太神奇了。”小喬激動得也是滿含熱淚。

諸葛均說到:“不久的將來,人類即將告別黑暗,大唐的夜晚將是一片光明。”

黃月英也上前,伸出玉手摸摸他的腦袋,由衷地說道:“小均,你這腦袋是咋長的,連這麼神奇的東西都想得出來?!”

諸葛均謙虛地說道:“我哪裡有這麼聰明啊,都是我道士師父教給我的。”

現在他說這話,已經沒人肯信了。

曹靜眨著美目,喃喃說道:“老公,難不成你真是太陽神轉世?”

諸葛瑾心道:“扯淡,他要是太陽神轉世,那我也得是個什麼神仙了。”不過,他對於自己這個弟弟也是由衷的欽佩。

第二百五十一章 腳踏車和軸承

漢朝的代步工具主要是騎馬和乘坐馬車,在城市裡就受到較大的影響。一方面是危險,馬匹容易受驚,引起驚馬,不好控制。另一方面就是汙染。儘管人們採用了糞兜,但是難免還是有些掉落出來。即使用糞兜,氣味卻是無法解決。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諸葛均想起了腳踏車,這可是綠色代步工具。

腳踏車製造技術上,以現在大唐的工業水平,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