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年,戶部向內帑要錢的場景,已經嚇到了他了。

而在洪武朱元璋時候,設立了內帑和戶部的收入區別分開,其實,已經潛意識裡,將家國分開了。

尤其是在內閣制度完備之後,皇權與臣權變相的平權,這更不斷的深入了這個概念。

再加上內閣為首的臣權崛起,幾個不靠譜的皇上不願意理政,就更加重了對皇室的淡化。

最終張居正時代,基本確立的了這個規矩。

即便有幾個皇帝不著調,幾十年不上朝,絕大多數大臣都不認識皇上了,大明依舊順利運轉的狀況發生。

而內帑和戶部雙入制度,就確定了,我朝廷的開銷,是我朝廷的。但皇室的開銷,就不再我的職責之內。徹底的劃清了雙方的職權。

比如,禁軍,錦衣衛,那是你皇室親軍,那筆開銷,就應該你皇室掏錢。

逢年過節,顯示你皇恩浩蕩,那也要你皇室掏錢。

賑災,一份是國家責任,但還要彰顯你皇恩浩蕩,所以,這賑災的錢,咱們一半一半。

為此,你內帑茶絹布鹽礦等等收入,那是天下百姓對你的孝敬,每年國家財政收入三成歸內帑,那是國家給你皇上的工資。

現在,財政統一路,我們不伸手管你內帑要錢,是非常給你面子的,你還管我們要?門都沒有。

所以,兩大思想家,就不由得異口同聲,反對崇禎的這種禍國殃民,只為一己之私空耗國幣,天下獨供一人打昏君想法了。

但是,大明正如明朝那些事總結的那樣,就是一個國家形式上的集團公司,做為董事長的皇帝,年終不給員工發年終福利,是說不通的。

在崇禎尷尬時候,呂謀毅然決然的站出來,一拍桌子:“所有的賞賜不能少,尤其在這公司艱難,更需要激勵員工奮進的時候,更要加倍。所以,父皇,這筆兩百萬的賞賜,兒臣出。”

此言一出,全場震動,加倍的兩百萬啊,你怎麼出?

呂謀豪言一出,君臣震驚,呂謀就不斷的打自己的嘴巴——吹牛,吹大了。二百萬啊,一個月,打死也找不到啊。

呂謀走出皇宮回府,準備找個什麼理由反悔自己的承諾。正琢磨出一個藉口,轉身想回宮和老爹說呢,卻碰到一個九品的小官。

這小官一見呂謀,帶著一臉的激動過來見禮:“微臣聞聽,王爺要為我們籌措出例賞加倍的錢,那過年的時候,我就能夠給我的爹孃,添置一身新衣裳了。”說完眼圈發紅:“我爹孃,都三年沒添置衣裳了。”

呂謀就轉身,繼續往自己的王府走了,心中還哀嘆:“這皇宮的保密工作,也太不靠譜啦。錦衣衛班執怎麼做到把保密工作,做的和漏勺似的呢?成績不錯嗎。”

但想一想那九品小官微末的收入,就等著這筆例行賞賜錢,給老父母添置一身衣裳的窘境,因為父母三年而沒有添置,而愧疚的微紅的眼圈,呂謀就告訴自己,自己怎麼能耽誤了人子的孝道呢?

但該收的債都收完了,該收的內帑收入都收光了,三百萬啊,我只能去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