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不會出現意外了。

所以,《新月》雜誌為泰戈爾的這次來訪進行預熱,讓中國讀者全面的瞭解泰戈爾。

這一期不僅刊載了大量泰戈爾的經典詩歌,還有不少名人寫的詩歌評論,以及泰戈爾和中國的淵源等等。

在中國,不少詩人都受到泰戈爾的影響,比如冰欣的詩集《繁星》就有泰戈爾的影子。

1922年,文學研究會的鄭震鐸翻譯過泰戈爾的《飛鳥集》。

這也是中國讀者最為熟悉的泰戈爾詩集,從而在中國引起了小詩和哲理詩的流行。

作為詩人的林子軒也寫了一篇文章,介紹了泰戈爾對他的影響,並在最後按照泰格爾詩歌的風格秀了一下他的詩歌才華。

他寫了一首叫做《回答》的哲理詩,只有兩句話。

&ldo;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rdo;

☆、第二百零三章 讓文學歸於文學

這首《回答》在後世很有名,是朦朧詩的代表作品。

林子軒只用了前兩句,也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後世對這兩句詩有不同的解讀。

主流的觀點認為,卑鄙者可以在世界上暢通無阻,如魚得水,高尚者只能被埋在地下,作者以此控訴這個黑白顛倒,道德淪喪的醜惡社會。

結合《回答》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就能知道作者詩作中所指的年代。

那的確是一個暴亂而荒謬的年代,整個社會毫無秩序可言,黑白不分,險惡叢生。

把這兩句話放到北洋政府統治時期同樣適用。

這一期的《新月》雜誌發行後,林子軒的這首《回答》火了起來。

不少詩人或者評論家都進行了解讀,認為這是林子軒對於現實社會的披露、懷疑和挑戰,這是詩人對這個社會做出的回答。

軍閥混戰,外國列強欺壓,大總統賄選,全國罷工浪潮,殘酷的鎮壓……

這無疑是個混亂的年代。

我們是成為卑鄙者從而苟活下去,還是成為高尚者進行反抗,就算死亡也在所不惜。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

林子軒很久沒有發表詩歌了,這讓他新詩奠基人的名頭有點被人遺忘。

上一期《新月》雜誌刊載的《再見,康橋》成為了新格律詩的典範,這一期的《回答》是一首內涵深刻的哲理詩。

這時有人才恍然記得,林子軒不僅是位小說家,還是位著名的詩人。

這一期泰戈爾專刊收穫了好評,也受到了批評。

《小說月報》的主編鄭震鐸對此表示歡迎,《小說月報》早在1923年9月和10月就連續發行了兩期泰戈爾專刊,全面介紹了泰戈爾的詩作。

這和鄭震鐸是泰戈爾的追隨者有很大的關係。

當然。其中也牽扯到了經濟利益。

梁啟朝在1920年成立講學社,與商務印書館達成協議,利用他的聲望延聘西方著名學者來中國講學。商務印書館每年贊助5000銀元,可壟斷演講稿的出版權。

有了資金。梁啟朝的講學社曾邀請杜威、羅素、杜裡舒訪問中國。

這一次邀請泰戈爾也是計劃之一,泰戈爾一行來中國的吃住行都由講學社負責,還包括演講的費用,沒有贊助誰來填補這筆錢。

和愛因斯坦到日本講學一樣,都不是無償的,而且出場費不低。

這一次《新月》雜誌發行泰戈爾專刊,和《小說月報》相呼應,也算是永珍書局和商務印書館的一次合作。

所以說。商場上沒有永遠的敵人,只看有沒有利益。

但這種做法遭到了以陳獨繡為首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