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餘里的模樣,剛才的無差別炮擊,早已經將四面的城門樓炸燬,這無異於斷送了城中百姓外逃的可能。
城內的大火整整的持續了一天也要還有餘,一直到了第二天夜間城內的大火這才漸漸的平息。
到了第三天中午,劉仁軌指揮大唐軍隊清理出一座被堵的城門,進入其中的時候才發現,城池之內到處可見被燒焦的屍體,城內的慘狀令那些久經沙場的大唐士卒都不忍目睹。
劉仁軌也沒有想到,自己情急之下的舉動,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時一名上了年歲的將領提醒他,趕緊尋找城內的倖存者。只要能夠發現一定數量的倖存者,便不算是徹底的屠城。到時候不但對上面有個交代,就算是對百濟方面,也可以說是由於守城方殊死抵抗,迫不得已才大開殺戒的。而且這些人都是死於攻城之時,大軍入城後並未屠殺城內的居民。
儘管知道這麼做實在是有些自欺欺人的意味,但是為了讓自己的內心能夠好受一些,劉仁軌還是接受了這名老將軍的提議,迅速傳下令去,全力施救城中的百姓,除非遇到圖謀不軌者,否則嚴禁屠殺城中倖存的百姓。
第十五章 滅百濟 十
第十五章 滅百濟 十
劉仁軌攻克羅郡的同時,百濟的都城泗沘城內,李世民接見了姍姍來遲的百濟王扶余義慈。王宮之內,扶余義慈跪在地上,老淚縱橫的向李世民訴說著自己二兒的不孝行為,不但將所有的責任都推到了扶余泰的頭上,還把自己描繪成一名,一直在暗地中積攢力量,準備奪回王權,重為大唐效力的大忠臣。
對於扶余義慈的說辭,李世民自然是不屑一顧。但是,還是非常違心的對他的忠肝義膽,進行了一番表彰,並且一再說明不會對百濟的百姓採取暴虐的統治,會像對待大唐的民一般對待百濟的民。這徹底的打消了扶余義慈的顧慮,下令百濟境內的所有城池,開啟城門對到達城外的大唐天兵繳械投降。
隨著百濟都城泗沘城被攻陷,百濟境內主要的兵力,便只剩下二王扶余泰所統帥的三萬大軍,還固守著武珍郡進行後的負隅頑抗。至於其他的城池內,基本上都只有區區的兩千名左右的城防軍,其戰鬥力甚至要遠遠的低於百濟的官兵,自然是加的沒有能力抵禦大唐的軍隊。所以在接到百濟王的旨意之後,無不乖乖的在大唐的軍隊到來之後交出城池。
二王扶余泰所佔據的武珍郡,成為了唯一的不肯投降的城池。在得知這一訊息後,李世民非常的惱怒,下令全軍盡起,務必要將武珍郡踏成齏粉。
十二月十八日,李世民親帥六萬人馬,出兵南下直奔武珍郡。與此同時,劉仁軌的三萬人馬也從武珍郡西南的羅郡出。羅王這個時候也不甘落後,親自率領五萬羅軍從東面欲乃郡一路向西,直撲武珍郡。武珍郡的形勢頃刻之間急轉直下,大有搖搖欲墜之勢。
路程近的劉仁軌部,率先抵達武珍郡的南門外。不過他並沒有著急動攻勢,這種時候可不是什麼表現的時候,要把後的功勞讓給皇帝陛下是為臣之道。
第二天,羅軍抵達武珍郡東門外。紮下大營以後,羅王派人前來聯絡劉仁軌,想要在第二天一早對武珍郡動進攻。劉仁軌不好直說自己的想法,便推辭連日作戰導致士卒過於疲憊,且大唐主力部隊尚未到來,恐無力攻克武珍郡。
羅王沒有明白他的真正用意,還以為他心生怯意,於是便決定自己單獨攻打武珍郡。他這麼下決定,一是想討好大唐的皇帝陛下,二是想出一口當初百濟背信棄義,從而導致羅腹背受敵的惡氣。
近來的連戰連勝,使得羅王的信心大增,也是羅王敢於獨自攻打武珍郡的一個原因。但是他卻忘記了,近一段時間以來,他所攻打的百濟城池,基本上都是兵力空虛的城池,所以會如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