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到蜀漢無人,想起在這個地方,二十年前,魏延曾經無比豪邁地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魏延的戰場傳奇,在蔣琬的記憶裡復活。蔣琬嘆口氣,傳令下去,對魏延重新以禮收葬,並在墓前立了石馬⑥,以紀念魏延的戰功。
可是,蔣琬畢竟沒有勇氣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
我們是透過分析《三國志·魏延傳》的錯誤而知道蔣琬的錯誤的。以“信史”著稱的陳壽,為何在一篇人物傳記裡犯了這麼多錯誤?魏延事件,就由得他任意打扮嗎?
其實,陳壽本來對魏延案件是瞭如指掌的。
歷史家的難言之隱——
陳壽是蜀漢巴西郡安漢縣人,出生於蜀後主劉禪建興十一年(233年),魏延事件發生時,他已經兩歲了。陳壽的父親,參加了街亭之戰,在馬謖軍中擔任參軍。戰後,馬謖被斬,陳壽父親也被株連,受到髡刑的處罰,就剃去頭髮,這是種極具汙辱性的處罰,然後逐出軍營,這個時候陳壽的父親才回到家鄉,幾年之後結婚生子,得了陳壽。蜀漢滅亡那一年,陳壽三十一歲。蜀漢歷史,對於陳壽來說,是當代史。
陳壽在大約在18歲時進入了太學學習,譙周是他的老師。諸葛亮去世後,朝廷派時任益州勸學從事(相當於省教育廳長)譙周第一個去南谷口弔喪。譙周是成都方面第一個親臨“南谷口事件”現場的人,掌握了魏延案件的第一手資料。陳壽與老師譙周的關係格外親密,譙周不可能不告訴他魏延事件的真相。
既然如此,陳壽又怎麼對魏延事件的記載如此漏洞百出?
陳壽寫作《三國志》時,距魏延事件只有四五十年,但是蜀漢沒有史官,因此陳壽對蜀漢歷史的記載,主要依據是蜀漢朝廷的文書、公告等,還有當事人或者相關人的講述。
陳壽寫完《三國志》時劉禪已死,但其“子孫(在晉朝)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餘人”,這是一股強大的官場勢力!魏延案件的處理,劉禪雖然僅僅起簽字蓋章的作用,但是名義上是劉禪的行為。劉禪的子孫,允許陳壽揭露真相,為魏延事件翻案嗎?陳壽若真如實寫劉禪製造了一場三國奇冤,劉禪的子孫可能就會到晉朝皇帝那裡控告陳壽誣衊後主。
陳壽寫《三國志》時雖然晉已統一全國,但前三國人物關係猶存。劉禪投降後,蜀人在晉朝做官的很多,許多魏延案件製造者的後人在晉朝為官、為將,他們能允許陳壽揭露真相,為魏延事件翻案嗎?那些魏延案件的受害者、被誣者人數眾多,其後人見到陳壽揭露魏延案件的真相,能不起來和魏延案件製造者的後人鬧事嗎?
有時,距離遠了,才能真切地把握。
為了“和諧”,為了“穩定”,陳壽只能犧牲真相,按照蜀漢朝公佈的資訊為魏延立傳。陳壽寫的歷史 ,距離現實很近,反倒難以寫出真相來了,因為他不能置身事外。古有假歷史,今有假新聞。記錄歷史的人,和記錄現實的人,都有自己的難言之隱。
就這樣,魏延,作為一個話題人物,留在了歷史上。魏延,註定要永遠活在人們不盡的話題裡。
正始五年(244年)三月,曹魏大將軍曹爽帶著十萬(一說七萬)大軍殺至漢中。沉寂數年的漢中,重又狼煙滾滾。蜀漢鎮北大將軍、漢中太守王平鎮守漢中。
當時漢中兵不滿三萬。面對浩浩蕩蕩的敵人,諸將驚惶,紛紛找到王平,強烈要求放棄險要,退縮到漢、樂兩城待援。
這時,誰還會想起,二十五年前,魏延當著文武重臣的面,鏗鏘有力地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魏延鎮守漢中時,曹魏未踏入漢中半步,也就沒有檢驗他這句話的機會。現在,曹爽真的帶十萬之眾而來,魏延能“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