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些小包工頭也在“行仁義”,就像二十世紀初美國碼頭上的義大利籍勞工潘德恩那樣,自己和一些無技能的工人訂立非法勞動合同,從他們身上獲得高額的利潤。中國的“仁”的概念在這裡已經完全走樣了。10【10薩評:其實,這更像中國古代“俠”的概念。只是兩國文化中對同一概念使用了不同漢字的區別而已。中國古代也強調“俠以武犯禁”,因此歷代都加以沉重打擊。日本的浪人就以“俠”著稱,不過,從對他們的記錄來看,他們的道德實在和金庸小說中的“俠”相去甚遠。】日本人完全篡改並且貶低了中國價值體系中有關道德的核心內容,但是又沒有增加其他內容來使“義務”成為有條件的道德規範,因而孝道在日本就成了必須履行的義務,即使對父母的不道德和不公正行為也要寬恕。只有當“孝”與對天皇的“忠”發生衝突時,人們才可以放棄孝道;但是當父母道德敗壞或者他們破壞了兒女的幸福時,作為兒女也必須履行孝道的義務。11【11薩評:日本的觀念對“孝”遠沒有和“忠”同樣的地位。相反,日本的老人一旦因為健康、年齡等原因離開對家庭的主導地位,子女對其的尊敬十分有限。相反,在中國,“孝”受到甚至高於“忠”的推崇。在封建社會,即便是父母已經死了,在守孝期間如果還去為皇帝工作也會惹出大麻煩。明朝張居正就因此發生了“奪情”案。忠於一個暴君雖然可以被接受,但不會被提倡,而在父母做了壞事的時候“包容禮讓父母的行為”,簡直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直到今天,如果孩子犯罪父母去告發,可以有“大義滅親”的美名,而如果父母犯罪孩子去告發,即便父母對社會而言罪有應得,孩子的這種行為也很難為大眾接受。】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回報萬分之一的恩情(4)
有這樣一部日本近代的電影:在農村饑荒時,一家父母將自己的女兒賣到了妓院。一位鄉村教師為了把自己的學生贖出來,就向村民借了一些錢。沒想到這筆錢被這位鄉村教師的母親偷走了。其實,這位老師的母親並不窮,她自己經營著一家收入可觀的餐館。這位老師在知道這件事後,只能自己來接受懲罰。他的妻子後來發現了真相,於是寫了一封遺書,對此事承擔了全部責任,然後自己帶小孩投河自盡了。事情最後被傳開了,但大家對這位在這場悲劇中應負責任的母親卻不去責問。在盡完孝後,那位教師獨自前往北海道,去磨鍊自己的人格,以便使自己能夠堅強地應付今後類似的考驗。當然,這位老師是一位品德高尚的英雄。但在美國人看來,那個偷錢的母親應該為整個悲劇負責。然而,我的日本朋友卻強烈反對我這種美國式的觀點。他說,孝道常常會與其他道德觀發生衝突。如果片中的主人公足夠聰明,他能找到一條無損面子的折中辦法。但是,如果為此而譴責母親,哪怕只是在心裡譴責,這對那位教師的自尊心來講也是不可能的。12【12薩評:沒有找到這個電影的出處。應該說這種兒子為母親擔負責任的情況在中國古代更常見。在日本,這種事倒也是有的,不過,其間有著微妙的差別。中國的兒子這樣做,是因為道德的要求,因為中國的道德中,即便父母錯了,子女也當勇於替父母承擔責任,比如在父母要被殺頭的時候申請以自己代替。而日本的道德並不要求兒子對母親有這樣的義務。那麼,在日本為何還會存在這種現象呢?這個電影所說的教師在日本堪稱“聖人”,而下面那個例子顯示了一種更加世俗的理由,不過美國人沒有理解,而把它簡單地歸之於“孝”。這不怪她,東方的東西對一個美國人來說,能分析到這種地步,已經很了不起了。假如她還能分清中國和日本哲學的微妙區別,那她就是神仙了。】
不論是小說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中,都有很多故事講述青年人在完婚後都必須履行沉重的孝道義務。除了少數特別現代的家庭之外,人們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