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發的最佳編劇獎,編劇卓韻芝(芝See菇Bi)到今天已成為進入休息充電狀態的頂級電臺DJ,時代的急遽變化實在非人力所能控制。今天重看《初戀嗱喳面》,其成功固然有賴一眾新晉演員的新鮮感,尤其一對青春實感滿溢的姊妹,更加令人懷念。飾演妹妹正是當年初出茅廬的楊丞琳,與今天以造作為尚的“可愛教主”形象,可謂有天壤之別的差異。飾演姊姊的郭善嶼,更是千禧年後曇花一現令人充滿期待的年輕女演員,可惜她在2001年完成《初戀嗱喳面》及《玻璃,少女。》後,便迅即銷聲匿跡息影,我深信她將來必會成為香港電影小眾影迷心目中的折翼天使。
《初戀嗱喳面》的優勝之處,是毫不迴避直探人心,把年輕人初戀的雞毛蒜皮起伏波折,以平常心的處理方法,予以恰如其分對應年齡來決定輕重比例式的表達。電影極為抗拒成年人對年輕人的指指點點,作為家長身份的曾志偉,也被刻畫成事事明理,且對子女一直以朋友式看待的開明父親,對下一代的一切感情起伏,也只有默默支援及關心瞭解,而從不會出現從上而下式的家長式訓詞。另外,創作人最精準的是能夠捕捉到初戀的飄浮虛幻感,尤其在選擇一雙小情人的爭拗因由上(先因為周俊偉批評楊丞琳不吃東西因而吵鬧,後再因前者與郭善嶼談了一晚通宵長途電話而導演情海翻波),都屬於成年人所無法認同乃至理解的“無聊”事項。但這正是創作人嘗試把一切問題的源頭,重新迴歸置於“純愛”基礎上而發的努力——是的,不為什麼,在物質條件已經富裕至一定程度的社會,戀愛往往已經與外在環境脫鉤。我們不再需要為純愛故事尋找虛造什麼可歌可泣的因由(由抗拒父母之命到展現自由意志等),更重要是切切實實讓初戀純愛的真象發聲。拍電影的雖然大多為成年人,但並不代表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去捏造下一代的心情景觀。
此所以要香港電影捕捉到純愛心聲,首要之務可能是業界創作人的自我心態改造。
第32章 電視演技vs電影演技
數年前娛樂新聞報道,提及馬楚成導演在拍《花花型警》時,發覺演員之一的鐘嘉欣演技稚嫩,並以電視劇方式的浮誇代入角色中,於是不得不加以嚴正的批評云云。作為新人的鐘嘉欣當然以一臉誠懇的態度,表示由衷受教,而且會努力逐步改善云云。
一、由鍾嘉欣的電視劇演技談起
用電視劇的方式去演繹電影,當然會出現很多問題,電視劇演員往往也有苦自己知——廠景打通天光,全無細節光暗可言;取鏡以中景及特寫為主,所有表情一定要“谷”上胸部及以上,尤其面部表情要誇張,否則根本引不起觀眾的注意——肢體語言?反正都不在鏡頭中,又去執著些什麼呢?然而我想用逆向思考的維度去提出疑問,難道馬楚成不知道這是一向的惡習成規嗎?
我想說的是作為一個資深的電影導演,其實是有責任好好去活用演員,為他們隱惡揚善,而且逐步去提供給他們進步的機會空間。這方面我想用杜琪峰作例子說明,在他一直為低估的傑作《柔道龍虎榜》(2004)中,正好有駕馭演員的絕佳示範。一是處理應採兒的角色,當年她的演技大抵與鍾嘉欣“不遑多讓”,但導演聰明的是一直以力度去取代深度來經營她的角色,應採兒穿上高跟鞋在深夜的街頭狂奔,幾已成為個人表演生涯的重要代表片段之一,可見在名導的操控下,一切均有化腐朽為神奇的空間。真正要洗掉鉛華式的磨鍊,是出在老導骨身上的,此所以杜琪峰徑言不斷要盧海鵬重拍又重拍,目的就是要他的表情一層一層去掉,以期在銀幕上僅留下最乾脆利落的一面。至於介乎開竅與未開竅之間的郭富城及古天樂,則利用強烈貫徹的身體語言,去規範兩人的演出,以協助他們進入分別所屬的角色世界中——古天樂永遠腳步不穩,以拖著腳步鞋底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