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著這漠北草原的每一個角落,幾乎一個韃子騎兵也不曾放過,猶如他們此次的軍事行動代號是“狩獵”一樣,此時的韃子們在他們眼裡就是獵物,誰都願意獵殺更多的獵物,而不是空手而歸!

林丹汗最終被一個禁衛軍騎兵擊中了數槍而死,但他即便到死也沒有明白大明軍隊緣何突然變得如此強大,簡直就是摧古拉朽一般滅掉了自己的部落,在不到一天之內,就使得自己辛苦了數年的統一大業毀於一旦。

第四百八十五章 張煌言去漠北

煊赫一時的林丹汗部就這樣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被禁衛軍大部殲滅,而在這兩個月時間內,真正用於對戰的時間卻不到十日。

而真正比較耗費時間的卻是後勤的調配與情報系統的偵查,真正涉及到單兵作戰,大明的複合軍種已經可以完勝這種古典式的騎兵兵種。

當然,在明朝初年國力鼎盛時,擁有神機營與朵顏三衛的大明軍隊也能完勝韃子騎兵,而真正的消耗與損失也是在後勤與追尋敵軍主力過程中。

不過在大明初年,韃子騎兵卻沒有敢與明軍騎兵直接決戰的信心,基本上見到大明北征的主力就直接遁離,使得大明很難全殲其部,並進而永久地解決邊患問題。

但對於現在的大明而言,可以基本上不用再擔心無法徹底解決邊患威脅,首先林丹汗部等蒙古韃子因為忽略了大明已然發生的鉅變而一開始就選擇了大明的軍隊決戰使得其主力喪失殆盡,其次,大明現在的軍隊裝備與戰爭理念早已超越了整個時代,即便是一支營級的禁衛軍在火力充足的情況下也能抵擋得住數萬鐵騎的進攻,因而這些韃子騎兵即便避免與主力決戰採取在運動中擊破大明軍隊的戰略也已失效,更何況,現在的朱由校對於漠北蒙古的重新佔領並不打算繼續對漠北蒙古採取羈縻政策,然後利用分封諸王的方式挑起蒙古諸部內鬥,從而達到無法統一而威脅中原王朝的目的。

如同對漠南蒙古和建州還有外興安路以及廟屯的佔據一樣,對於漠北蒙古的佔領將不僅僅以軍事佔領的方式結束,朱由校將要繼續遣派官員在這些地方實行改土歸流和主流文化統一的政策,對頑固反動的上層貴族採取嚴厲打擊絕不姑息的態度,對於底層蒙古牧民則是採取分草地和鼓勵貿易的拉攏方式並透過一些獎勵制度引誘底層蒙古牧民放棄對上層貴族的支援進而選擇將信仰轉移到大明皇帝乃至融入和習慣大明的道德與習俗。

朱由校相信,只要這樣做,歷史上,中原王朝無法一勞而永逸地徹底剷除關外遊牧民族勢力的威脅的歷史現象將徹底地不復存在。

除去禁衛軍第二軍騎兵部隊和邊鎮部分騎兵部隊留在漠北蒙古繼續掃蕩韃子殘餘騎兵外,大部禁衛軍與邊軍都開始陸續撤離,此次征戰對他們而言的確只是一次實戰訓練而已。

而在與此同時,朝廷也立即開始調派官員去漠北建立行政體系,經過廷議決定,劉宗周和史可法還有管紹寧分別被任命為漠北承宣布政使司的布政使、按察使與巡按御史,其中史可法還提督學政;這三人中劉宗周和史可法這幾年都在關外做過官,在建奴做過使節,在漠南做過地方官,對於如何管理遊牧民族使其接受儒家教育並融入漢文化有著豐富的經驗;而管紹寧在進入翰林院後曾去京師大學堂進修過,是實用主義與文化統一的倡導者,對於如何管理夷民使其真正成為大明順民具有很深的研究,因而選擇提升這三人主持漠北政務倒也恰當。

本來,對改土歸流和同化非漢文化圈的百姓具有一定經驗的還有曾經的漠南巡撫且是皇家軍事學堂畢業的楊廷麟,但楊廷麟現在已成為大明的學部尚書,忙著改革天下學政,特別是對一些漢夷雜居的地區的教育體系建立,使得他已無法親自參與對漠北的管理。

但朱由校還是讓他在百忙之中上了一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