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九章 勳、爵(第1/2頁)
章節報錯
十天之後,武衛營、驍騎營各抽調五千精銳再次啟程。
這一次,楊崢讓禿髮樹機能、彭護、姜伐野都跟著去了。
三人都會遊牧,也知曉草原部族的習性。
春夏漠北到處是草,牲畜不愁吃,因此可以到處遷徙,但進入冬天,能讓他們跑的地方就不多了。
關中都冷成這樣了,更何況是漠北?
一萬騎兵,三萬戰馬、駑馬,還有駝隊、馬車拖著御冬用的氈蓬、羊裘等物。
反正一個大原則,中軍不能總待在中樞,要撒出去。
既然是中軍,就要戰力最強。
不願吃這個苦的,可以辦理退役,好聚好散,軍中不養閒人。
秦國的十萬中軍,全部要能打惡戰、苦戰。
不然對不起這份待遇。
好在這時代的人普遍能吃苦,在西北,無論是羌人、氐人、漢人、秦胡都是優秀兵源,不懼苦寒。
別的不敢說,若論兵源之優秀,恐怕天下無人能跟秦國相比。
就算是遼東三部也不行。
幽州突騎已經證明不是秦國鐵騎的對手。
秋收之後,襄陽之戰仍在繼續,司馬昭不可能放棄這麼一個戰略重地、天下要衝,而東吳諸將也知道這是最後一個機會。
東吳難得這幾年沒有廝殺,孫休有闇弱之名,但沒有隨意舉起屠刀,吳國沒有流血,國力雖不是頂峰,但也好過前些年。
這一次拿不下襄陽,以後就更沒有機會。
賈充入駐樊城,督造水寨,修建戰船,給了丁奉極大壓力,不得不轉身,繼續封鎖漢水。
丁奉一走,襄陽城的壓力頓消。
施績、步協、吾彥幾人大眼瞪小眼。
步家與施家不合,陸家與步家不合,施績也要防著聲名卓著的陸抗,陸家在孫權時代就一直被打壓,從大本營武昌遷到柴桑,從柴桑遷到西陵,每一次都是一次削弱。
但地位削弱不等於實力削弱。
陸家部曲戰力只在丁奉之下,畢竟他們是陸遜一手調教出來的。
以陸抗的家世、名聲,嚴重與現在的職位不匹配。
吳軍內部一團亂麻,各懷鬼胎,襄陽若是能攻下才是出鬼了。
太原方向,馬隆堅壁清野,收縮兵力退入晉陽城,在狼調佈下重兵,構建層層營壘,維持與雁門郡的聯絡。
陳騫、劉弘驅趕拓跋鮮卑、南匈奴攻打,全都被擊退。
馬隆還將武剛車作了改良,依八陣圖作偏廂車,上覆重弩,推到哪裡,哪裡鹿角連營,鮮卑南匈奴引以為傲的輕騎兵,完全發揮不出優勢。
馬隆之神奇不單是此,重兵圍堵之下,種田竟然也沒有耽誤,晉陽與狼調一線的田地全在塢堡保護之中。
一旦鮮卑、匈奴來攻,馬隆推著偏廂車陣就去堵他們的後路。
吃掉劉淵和拓跋力微兩千多騎兵之後,雙方都慫了。
而陳騫、劉弘也不願跟秦軍死磕。
兩軍在狼調縣形成對峙。
晉陽成了一片汪洋之中的礁石,風浪看似大,礁石卻不為所動。
相當於一個馬隆對陣陳騫、劉弘、劉淵、拓跋力微等等當世俊傑。
所謂名將也不過如此了。
楊崢甚至覺得,他的統帥能力跟杜預不相上下。
一顆將星冉冉升起。
南有杜預、霍弋、羅憲,北有衛瓘、馬隆,全都穩如泰山,楊崢便跟魯芝、索靖、李密等人商議改革勳制、爵位之事。
十二轉軍功對大唐是夠用了。
原本就國力強盛,名將如雲,一出手就滅了別人的國,除了高句麗,很少有反覆拉鋸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