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的調整。青州,冀洲。袞洲三地的駐軍大量減少,至於高順大軍,太史慈把高順大軍直接調往並洲。現在北方戰事頻繁,幽洲兵力充足,又有趙雲,張頜,高覽等人,對付鮮卑人足唉。

但是並洲的軍隊實力稍弱,雖然有徐晃為將,郭嘉這等天縱之才為之出謀劃策,但並洲的實力始終不容樂觀,而且這裡不但有鮮卑人和羌胡人地騷擾,更有伏羅這等早晚要消滅掉的匈奴人,將來還要把絲綢之路發揚光大,故此。高順地軍隊只有在這裡才有用武之地,相反將來進行統一全國的征戰中,高順大軍的作用就不會太明顯了,在山地和水鄉,高順大軍是施展不開拳腳地。至於臧霸大軍和孫觀大軍則被留了下來分別交給了張濟和虞翻。

這兩支大軍都是盜賊出身,故此個人作戰經驗和團隊協作精神都出類拔萃。這支軍隊只要稍加訓練便會成為不錯的水軍,為日後征討江東和荊州之用。尤其是他們身上的藤甲,居然可以產生巨大的浮力,讓人浮在水面上不肝下沉。雖然面對波濤滾滾的長江。這個優勢有點微不足道,但是卻令虞翻等人對這些藤甲浮想聯翩。認為這藤甲在水戰方面還會有其他妙用。當然這有待開發。

張濟手下原本的西涼軍隊則被太史慈帶回長安,準備交給張繡和賈詡,以便增強張繡和賈詡的實力。對於太史慈來說,徐州戰事已經結束,未來爭奪天下的首要目標乃在漢中和益州身上,張繡大軍和田豐大軍的力量必須要得到加強才行,就現階段來看,張繡的軍隊先是一個數量問題,當然在訓練方面也需要加強。

除此之外,從袁術手中投降過來地紀靈大軍、陳蘭大軍、雷薄大軍則被太史慈分派給了張濟和李嚴兩人,為的是增強實力。至於桓範;本來是要求和太史慈一同回長安的;但是太史慈卻認為桓範應當多歷練一番;意思便把桓範交付給了魏延;要魏延帶桓範到李嚴處;把諸葛亮那小子替換出來。

而嶄露頭角的陸遜則理所當然地跟隨張濟回到豫州;畢竟豫州乃是太史慈所有控制的州郡之中最落後地方;今後定要好好改革發展一番才好。

與太史慈同行的還有在徐州戰役中大放異彩的青州工程部隊;魯肅大軍。太史慈帶魯肅大軍回長安其中的用意當然是不言而喻,自然是為了攻打益州和漢中之用。

在佈置過一切之後,太史慈便開始命令各地的軍用物資根據需要進行調配。

先是青州方面,調來了大量地水軍訓練用的軍用物資,至於虞翻訓練水軍的地方並不是長江,而是在白馬湖,那裡水域寬廣,而且地形複雜,更適合於虞翻訓練。隨後,青州的大發明家還派來了大量新培養出來的技術人才到長江地區進行了必要的測試,針對長江的特點進行技術革新,希望可以製造出來水戰利器,以便日後青州軍與江東開戰之用。

在此期間,青州、冀州、兗州三地的軍工廠全面開動,開始生產新式鎧甲,以便應用於未來的戰爭。

當然,這些都是以後發生的事情,在此之前,太史慈帶著魯肅大軍、張濟的西涼大軍從江東出發,與虞翻和徐庶灑淚而別,在一路焉路西行,然後直奔長安。在到達汝南之後,張濟和陸遜以及孫觀、陳蘭、雷薄等人停留下來,繼續自己在豫州的使命。不久之後,魏延、桓範以及紀靈大軍再和太史慈分別回到南陽;隨後,徐晃和高順大軍也向太史慈告別,向西北進發,回到幷州。

太史慈雖然眼見自己的這些好友和屬下一個個離自己而去,卻沒有半點傷感。相反卻滿心歡喜,因為只有太史慈自己才知道,他們這群人正在實現一個改變歷史的奇蹟,那就是不但在改朝換代,而且還會避免中國一場數百年地大分裂。在這個時代,沒有人會想像得出來一個改變了農耕性質的中國在經過穩定發展和對外殖民之後會變成一個怎樣強盛的帝國。

只要一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