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了。”《即小見大》,《魯迅全集》卷1,頁429。“散胙”,就是中國古代祭祀以後,散發祭祀所用的肉。為群眾犧牲的人,最後反而被群眾吃掉——“即小見大”,魯迅從北大講義風潮所看到的,正是這血淋淋的“吃人肉的筵席”。這樣的歷史悲劇在辛亥革命中發生過,魯迅因此寫有《藥》;現在,又在被稱為五四發源地的北京大學重演了,魯迅的憂憤也就格外的深廣。

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6)

與魯迅站在一起,關注被犧牲者的,僅有周作人。周作人關注的是在整個事件中被忽略與遮蔽的作為真實的個體存在的馮省三。他後來專門寫文章為馮省三這個“人”作辯護。他介紹說,馮省三是“愛羅先珂君在中國所教成的三個學生之一,很熱心於世界語運動,發言最多,非常率直而且粗魯,在初聽的人或者沒有很好的印象”,但是接觸多了,就“知道他是個大孩子,他因此常要得罪人,但我以為可愛的地方也就在這裡”。他是山東人,據他說家裡是務農的,五歲時,父親就給訂婚了,他是到北京來逃婚的,靠打短工讀書,在北大預科上法文班,因為沒有錢交學費還沒有畢業。就是這麼一個苦學生,鬧講義風潮那天,他還在教室上英語課,下課時聽見樓下喧吵,去看熱鬧,不知不覺地就捲進去了,還以山東大漢固有的激烈,說了幾句“我們打進去,把他們圍起來,把這事解決了!”這樣的帶有煽動性的話,後來真謀事者都溜走了,他還在那裡大喊大叫,就被校方與群眾選作了替罪羊。周作人回憶說,馮省三曾很熱情地問他:“周先生你認為我有什麼缺點?”周作人回答說,你的缺點就是“人太好,——這也是一個很大的缺點,——太相信性善之說,對於人們缺少防備”。《世界語讀本》,《周作人自選文集·自己的園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118—119。無論是在蔡元培,還是在胡適的眼裡,馮省三都是一個“暴徒”,但在周氏兄弟眼中,他卻是一個有缺點的可愛的“大孩子”。在蔡元培將其開除,胡適將他拒之門外的時候,周氏兄弟寫文章為他辯護是很自然的:他們重視的是個體的人,對於學生,即使他們犯了錯誤,也是抱有理解與同情的態度的。後來馮省三辦世界語學校,周作人為他編的《世界語讀本》作序,魯迅不但應允擔任學校董事,還免費教書達一年之久。有意思的是,蔡元培也擔任了馮省三的學校的董事:當年他為維護校長的權威,將馮省三開除;現在大概是瞭解是非真相,又對他表示同情與支援,這也同樣是很能表現蔡元培的為人的。

我們還可以把討論再深入一步:本來講義風潮是一件不大的事情,但為什麼蔡元培和胡適都看得這麼重,認為這是“暴動”,非要用這樣的非常手段(從以辭職相威脅,到向替罪羊開刀)將其壓下去不可?這需要對蔡元培的基本教育思想及其內在矛盾,以及由此造成的五四以後的北京大學的校內矛盾這兩個方面來作更深入的考察。

大家都知道,蔡元培是抱著“教育救國”的思想來北大的,所以他在就任北京大學校長的演說中,首先談到的就是“大學之性質”。他強調“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要求學生“打破做官發財思想”,“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在大學期間“植其根,勤其學”,打好基礎,刻苦學習。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演說詞》,《蔡孑民先生言行錄》,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頁163—164。從這樣一個理念出發,他當然反對學生參與政治。1918年5月,北大和北京高師等校學生為反對北洋政府與日本簽訂《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決定遊行請願,蔡元培即竭力阻止,說“你們有意見,可以派代表到我這兒來陳述,我會轉告政府。你們不能隨意上街”。但是學生們不聽他的,還是去了。蔡元培於是宣佈辭職。——在他看來,大學裡學生應該埋頭讀書,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