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期間,敵我雙方在三八線附近均實施堅守防禦戰略,大規模的進攻戰鬥基本停止,進而轉入了小規模作戰。

40軍5月5日奉命從金華北上,在平嚷一帶執行二線反登陸、反空降作戰準備任務。

在此期間,118師展現了出色的作戰能力,多次完成穿插任務,將敵人阻擊在海岸線以外。

8月18日,聯合軍趁北朝發生特大洪水災害、我軍供應困難之機,發起夏季攻勢,主要進攻方向為北韓江以東至東海岸北朝人民軍防守的陣地,並爆發了著名的“傷心嶺”和“血染嶺戰役”。

戰鬥持續了近一個月,米軍共先後投入12個師,平均每天打出3萬發炮彈,卻盡在區域性地區推進了幾公里,是不折不扣的巨大失敗。

到了9月18日,為配合人民軍作戰,我軍第一線的第64、第47、第42、第26、第27軍積極進行有限目標的戰術反擊,攻擊聯合軍和南朝鮮軍多處陣地。

李向陽被志司從西海岸緊急調回,配合前線部隊進行聯動作戰。

狡猾的米國佬,利用自身優越的火炮射程,對我軍三八線的陣地進行反覆炮轟。

李向陽指揮四個重灌合成營,快速繞至敵人側翼,打擊了米軍的裝甲目標和遠端火力。

但由於志司之前下達的停戰命令,因此並未進一步擴大戰事。

吃了悶虧的米國佬,本就是不佔理的一方,自然只能打碎牙齒往肚子裡咽。

不過,李奇維也知道了龍國軍隊中擁有一支重灌合成旅。

在這種複雜地形進行小規模作戰,118師簡直如入無人之境,米軍若是想留住他們,至少要派出三倍以上的兵力。

考慮到國內的形勢,以及各種原因,李奇維只得壓下怒火,命三八線的聯合軍儘量避戰,轉而進攻我軍的後勤線。

同樣擁有高機動性的米軍在面對118師時,尚有逃跑的能力,可卻苦了南朝軍。

短短十日,他們就遭到了118師數次攻擊,折損了2000餘人。

考慮到接下來的戰鬥將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戰,為了保障後勤補給能力,志司與國內討論後,決定成立後勤司令部。

洪副司令員擔任後勤司令員後,日夜在我軍軍各軍、師、團的後勤機構間奔波,不斷獲取我軍後勤的真實情況,試圖找到一個最佳的方案。

這時,在敵人後方作戰的118師引起了他的注意。

“老洪,你可以跟李向陽這小子聊聊,在他的設想中,後勤相當重要。”

司令員給出建議。

洪副司令員給李向陽打去電話,問他對後勤保障的看法。

李向陽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並提到了“聯勤保障中心”的概念。

“你的意思是,在國內成立聯勤中心,將物資統一排程,配送至後勤司令部,再進行分配。”

洪副司令員得到啟發,創造性的提出了分割槽供應機制。

簡單來說,就是把整個供應體系分為“戰役”和“戰術”兩個層面。

從鴨路江到各軍後勤部的區域稱為“戰役後方”,按區域劃分成幾個分割槽,由後勤司令部統一管理。

從各軍後勤部到前線之間的區域稱為“戰術後方”,由各軍自己的後勤部管理。

國內的物資,首先由後勤司令部統一經過“戰役後方”送上前線,送到“戰術後方”之後就交給各軍的後勤部接手,由各軍往下分發到每個戰士手上。

隨後展開的陣地戰,也證實了這一機制的優越性。

“李向陽這小子,腦袋裡不知道裝了多少東西!”

洪副司令員對司令員說道。

“等打完仗後,必須好好磨練一下這小子,光